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港澳同胞自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香港和澳门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回归后,内地、香港、澳门三地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愈加密切。三地电影人一起,用镜头记录、再现了回归时的盛况,也通过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多角度展现了港澳同胞回归后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见证了港澳回归祖国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跨越和腾飞,谱写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而依托于内地的政策支持和广阔市场,香港电影人焕发出了新的创作活力,历史、文化独特的澳门也成为许多内地影片的拍摄地。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体现了党和政府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决心和意愿。2022年即将迎来香港回归25周年,目前已有多部展现内地、香港两地密切联系的影片处于筹备和推进状态中,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为澳门的发展定位之一。可以预见,今后香港、澳门与内地在电影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会更加深入。
◎ 香港:不同切面展现回归后香港同胞奋斗历程
香港电影,一直是中国影迷记忆深处的一缕亮色,出产过无数经典商业影片,涵盖了警匪片、喜剧片、武打片、爱情片等多种不同类型,也成就了成龙、周星驰、周润发、刘德华等一大批为广大观众熟知、喜爱的电影明星。
香港回归24年来,依托于香港与内地一脉相承的文化、广阔的内地电影市场、内地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文化互动以及利好的电影政策等,香港电影与内地产业的联系愈加紧密。不仅有多部港产电影从不同切面展现回归后香港同胞打拼、奋斗和成长经历,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也在不断充实市场,丰富了观众的观影选择。
1999年,香港导演陈果执导,姚明月、麦惠芬、麦雪芬等主演的剧情片《细路祥》在香港上映,这部影片和之前拍摄的《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并称为陈果的“回归三部曲”。
20年后,2019年7月,陈果带着《细路祥》参加了第八届香港主题电影展北京站展映。在映后采访中,陈果回顾了创作“回归三部曲”的心路历程:“香港人对政治其实是非常冷漠的,但回归算是香港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我记得从1996年开始,已经有很多世界各地的媒体集中在香港,在记录这个改变的时刻。我就想为什么香港主流电影界没人去拍一个关于回归的电影。我决定自己去拍,写这个剧本时,我问过自己什么叫‘回归’?我为什么要拍‘回归电影’?想完这些,剧本自然就出来了,后来找到了刘德华当制片,也就有了这几部电影。”
这三部影片都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回归前后抱着复杂心态忙碌的底层民众,分别通过对童年、青年、中年边缘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展现了在回归前后,香港社会下层人民的迷惘和宣泄。陈果坦言,关于回归的电影,冷静很重要:“主题不能盖过电影本身,要靠影片中的人物和生活质感打动人,才能支撑它这么多年不被遗忘。”
到了200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大型文献纪录片《你好,香港》,这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一部数字电影,在当年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重点推介,并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
这部长达100分钟的影片,以香港回归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为线索,聚焦香港回归祖国的艰辛历程,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为香港回归和繁荣稳定所做的历史贡献,并通过香港回归十年的风风雨雨,展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施和辉煌成果。
该片制片人陆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回归是中国当时最大的一件事情。到了2007年,回归时的很多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很多记忆并没随时间流逝而被淡忘。因此,在策划《你好,香港》时,我们希望展现的是从香港被割让到最后回归这15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这150多年的历史正是中国近代由衰微走向振兴的最好写照,在回顾这段历史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艰难与曲折。”
同样是在2007年,《女人本色》、《老港正传》等合拍片通过中国香港独特的区域文化和港产导演个性化的创作方式,以香港回归为背景,讲述了不同阶层的香港同胞在回归十年间的奋斗史。
其中由黄真真导演,梁咏琪、薛凯琪主演的《女人本色》在当年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的认可,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献礼片。
梁凤仪是该片编剧之一,她把片中女主角的名字定为成在信,“成功的成,在于信心,信心分两种,第一是这个女人对国家的信心,她有一句话,她说血浓于水,怎么会孩子收回来会不管,不理不爱呢,不可能的事。第二,一定有信心,既是对自己、对协会,对香港故乡的信心,也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信心。”
香港导演赵良骏拍摄的《老港正传》被称为“香港主旋律”,影片拍摄周期仅用了40天,却展现了跨度为40年的社会变迁。赵良骏笑言,他不懂什么是主旋律,《老港正传》写的都是香港的草根,老港是缩影,“这是一部写人性的电影,讲中国人之间的感情”。
到了2017年,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作为“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献礼影片”在当年7月1日上映。影片取材于20世纪40年代有名的“东江纵队生死大营救”事件,虽然取材于真实历史,但许鞍华想表现的不仅仅是历史,她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她更想展现普通人生逢乱世所展现出的救国勇气。
“小学教师、文员、房东、老村长、村姑……一群普通人本来在过着各自的日子,战争打破了日常的平静。他们不怕、不犹豫,直面危险,然后承担,完成了一个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任务。人救出来了,仗打完了,他们又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普通人的勇敢,是很动人的。”
片名被定为《明月几时有》,许鞍华表示:“战乱年代,看不见光,在那暗无天日的黑夜里明月何时才会有?这一轮明月代表了对光明的渴望、对团圆的期盼,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家国命运而付出的努力。”
到了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回归》聚焦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上为了保证0时0分0秒准时升旗,很多不同背景、经历、职业的普通人为作出的努力和保证。
故事《回归》由薛晓路执导,她表示,还原香港回归这样的历史时刻,既希望能够唤起所有经历过这个历史事件的人们心中的热血和感动,同时也希望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年轻人们能够因为《回归》这个片段去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是我们祖国日益强大的历史见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在心的重要的历史瞬间。”
青年演员杜江、王道铁、朱一龙分别在片中饰演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陆军升旗手朱涛、空军护旗手王鹏辉和海军护旗手宋月强。
在拍摄现场,摄制组对军姿仪态、队列间隔、转弯行进、升旗节奏等多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杜江饰演的升旗手为了保证升旗节奏和国歌分秒不差,奔赴部队进行了专门训练。
在升旗的场景中,护旗手需要敬军礼。朱一龙由于手指有伤,五指并拢时小拇指会略有上翘,在拍摄完成检查画面时发现敬礼时小拇指没有并齐,他主动跟导演说明情况并请求补拍一次。在后来的补拍中,朱一龙拿胶布将小拇指进行了简易填充和固定,精准还原了当年现场护旗手的仪态。
《回归》中饰演香港警察的惠英红和饰演钟表师傅的任达华,体现着香港同胞为准时回归付出的巨大努力。两位香港演员都是祖籍山东。惠英红回忆说:“我从小是在香港湾仔长大的,我始终觉得我是黄皮肤的中国人,当天在等回归那一刻的时候,心跳得很快。2009年第一次进入内地拍戏,第一天踏到祖国的土地上面,终于有机会回到祖国,那个瞬间,很激动的,那种激动我很难用文字告诉你。”
任达华记得1997年6月30日晚,他早早守在家中看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转播。7月1日零时整,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外面下着大雨,我的心情特别激动,眼睛也湿湿的,我终于有自己的身份了,我是中国人。”
2022年,香港将迎来回归25周年,任达华期待能拍部回归大戏:“我想演一个叮叮车司机,开着电车走过香港不同年代,讲述电车上发生的故事。”
◎ 澳门:挖掘历史积淀,讲好澳门故事
澳门陆地面积仅32.8平方公里,却有着绵长悠久的电影历史。据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地产业总商会会长钟小健介绍:澳门是大中华地区最早(1893年)有电影放映设备的地方,也是最早(1896年)拍摄电影的地方。
但在之后的百余年间,澳葡当局并不重视文化政策和相关产业发展,本地电影发展也多处自生自灭状态,“澳门虽然电影历史悠久,但百余年来多由放映业支撑,制作业务则一直没有较大进展。”
据相关记载,1989年澳门参与拍摄电影《夜盗珍妃墓》,但该片的演员、剧本、制作全部来自内地。1995年,由蔡氏兄弟出品、宁静主演的电影《大辫子的诱惑》,填补了澳门有史以来没有出品和制作电影的空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回归之后,特区政府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而当地经济腾飞也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依靠着社会文化的助力和技术进步,澳门电影出现了较快发展。
2006年,由香港画家导演陈逸峰执导的《濠情岁月》,由澳门投资并以澳门为背景,是澳门特区成立后第一部与内地观众见面的电影。2010年,澳门有了第一部独立出品的故事影片《还有一星期》。
在澳门电影人发奋努力的同时,配合回归后的各大重要时间节点,内地电影人也拿出诚意和努力,通过创作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讲述澳门故事,反映澳门同胞的生活情景和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现状。
2009年是澳门回归十周年,根据澳门作家廖子馨小说《奥戈的幻觉世界》改编的电影《奥戈》和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电影《你好澳门》与观众见面。
其中《奥戈》作为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的献礼片,将镜头对准了澳门土生葡人族群,展现了澳门“土生族群”面对回归之时去留抉择。影片导演张驰表示:“土生是澳门最有特色一群人,只有澳门有着这样的人,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最具体的体现,你要了解真正的澳门绝对不是去赌场,而是要去了解这些土生人。”
在拍摄时,张弛刻意将剧情淡化处理,他希望可以用更多镜头来描绘土生葡人在面对回归这一历史时刻时内心的不确定感,“大家可能会认为回归十年的献礼片基调要积极一点,可是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真实的反映和情绪,我觉得《奥戈》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情绪,甚至带有一点记录的性质。”
《你好澳门》则通过几位颇具代表性的澳门人的故事,展现了澳门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风土人情以及近10年来澳门发生的巨大变化。这部电影也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之一。
该片导演陈真还执导了纪录电影《你好,香港》。在谈及两部纪录电影的不同时,他表示:澳门是中国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是四百多年的东西方通商重要基地,一百多年的被殖民经历在澳门留下了道道印记。与有着相似经历的香港不同,香港留下的更多是在社会制度、商业运作上的中西结合,而踏上澳门这块土地,满眼便是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交融。 中式的建筑,西式的色彩;中式的高墙深宅,西式的拱窗尖顶;数不清的天主教堂,错落其间的府邸花园,“当我们用画面把他们剪辑在一起的时候,丝毫感受不到突兀。”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