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少年》是导演冯小宁根据真实事件精心创作的电影,影片以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为时代背景,通过五个青年学生的鲜活形象,展现了青年志士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果敢选择,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牺牲的故事。
影片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过多拍摄技术上的渲染,而是采用一种平静而素朴的方式叙述,由一群新时代植树的少年入手,回溯一群把自己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起来的红色少年,与壮怀激烈的红色少年一起点燃心中的燎原之火。
青春,是用精神点燃的火把
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中,曾涌现出无数英烈,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舍小家为大家……这些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历练并升华出来的。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大学生,他们青春勃发,他们的青春连着时代的脉搏,在旧制度下,他们一个个挥舞起稚嫩的拳头,发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命运,应该由我们来改变”的誓言。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振聋发聩的表达言犹在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影片中的老武、文婷、冯健行、豹子等,正是这样的热血青年,他们怀揣一颗少年中国心,为了打破旧社会的藩篱、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或抛弃富足的生活,或与妻子家庭阔别,远离故土,四处求真,在坎坷的革命路上奋斗不止,最终血洒疆场。
青春,是默默奉献的铺路石
甘做千千万万奠基大厦的铺路石,这是影片中几个青年学生反复喊出的心声。鲁迅先生在黑暗的旧势力面前“横眉冷对千夫指”,在人民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一种敬畏人民、愿为民生肝脑涂地的谦卑态度。影片用青年学生的所作所为进一步诠释了这种精神,为了建筑新中国大厦,这些微不足道的青年学子,不为名、不为利,投笔从戎,在各条战线上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抗争。主人公冯健行牺牲在战场,“青山处处埋忠骨”,他觉得挺好;文婷被捕后放弃生的机会,从容地走向漫山遍野的花丛赴死,她成了大地上笑得最灿烂的花朵;豹子随东北抗日联军辗转在白山黑水之间,最终壮烈牺牲;老武随红军长征,在途中不幸牺牲。中国革命的旗帜是无数人的鲜血染红的,他们便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为了救亡图存而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这群学生都是交通大学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更懂得修“路”的艰辛和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在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伟业中,很多先辈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福祉,“先天下之忧而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始终保持一种令敌人胆战心惊的微笑。他们,没有留下名字,没能亲眼看到天安门前升起的那一缕耀眼的曙光,只默默地做了一颗无名的铺路石。但他们都有一个功垂千古的名字:人民英雄!
青春,是用信仰照亮的光芒
影片中的青年都在学校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在社会中践行着中国共产党员的诺言,在战斗中坚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文婷出身资本家,上海滩繁华街道上近一半的铺面都是她家的。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后,她父亲买通了敌人,只要她在悔过书上签字就可以走出牢房。但文婷因为信仰拒不签字。冯健行在阵地上战斗至最后一个人,平静地说出“此处埋骨、甚好”后饮弹而亡……正是文婷、冯健行这样的有志青年,用信仰的光芒照亮了自己的青春,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树立了一座光耀华夏的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今天的青少年,生在阳光下、长在春风里,他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党史国史,需要了解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史,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在人生路上,留下一段无怨无悔的青春。也许,这就是影片《永远是少年》所传达的精神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