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国内首部4K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电影《奋斗吧 中华儿女》专家观摩研讨会暨第五期国产电影论坛新片研讨会在北京天幕新彩云国际影城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主办,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承办。
《奋斗吧 中华儿女》是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之后,我国文艺界排演的又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019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接到拍摄任务,在对这部舞台音乐史诗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借鉴电影《东方红》的创作经验,精心打磨构思,讲好中国故事。该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彰显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为主题,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演进为主线,弘扬奋斗精神、讴歌奋斗征程、凝聚奋斗力量、实现奋斗梦想,通过歌舞艺术串联起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百年征程,呈现党与人民、奋斗与追梦的新时代交响曲。6月7日,《奋斗吧 中华儿女》登陆全国院线。
中央新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姚永晖,本片总导演侯克明,本片制片人、中央新影集团影视资料部主任朱勤效,本片总摄影罗凌,本片制片范欣等参加研讨会,介绍项目历程和创作心得。
摄制组在已有的拍摄舞台艺术电影的经验基础上,依托作为新中国历史资料的记录者和保存者的资源优势,将舞台艺术与纪录影像资料完美结合。本片用8台8K摄影机完成拍摄,在全片1800多个镜头中,特效镜头高达1200多个,前后经专家审看20余次,才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历时一年半的精益创作精神和呈现出的艺术质感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赞扬。研讨会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夏主持。
▶ 研讨会观点摘编:(按发言顺序整理)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
舞台美学与电影美学的平衡
《奋斗吧 中华儿女》在各方面呈现出来的进步,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水平。它在舞台美学和电影美学中找到了一个最大的平衡,既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本来就有的魅力,又通过电影化手段呈现出电影的魅力,在舞台美学和电影美学当中实现了最大公约数。电影的元素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舞台艺术纪录片当中得到了最大的呈现。
影片不仅带我们进入历史,更让我们进入现场,在历史和现场的交融中,让我们的艺术感受和空间感受得到释放与转化。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舞台电影新探索
这部电影通过音乐舞蹈史诗的形式,是对百年来过来人的一种慰藉,也是对当下者的一种激励,并且是对将来者的一种召唤。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它:国家电影,宏大叙事,国民情感,磅礴气势,守正创新,道气融合,与时俱进。它作为对过去的回顾,对当下的立足,和对未来的面向,具有一种全民鼓舞的特征,同时也是一个世纪的交响。
这种音乐舞蹈史诗电影可以被称为舞台电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属于中国的一种独特样式。通过4K的技术探索以及多舞台与影、音,虚实时空的调度和展现,在中国音乐舞蹈史诗电影中,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对话性,也让它的艺术感染力充满强大张力。
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原CCTV6《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
历史与舞台的交响纪录片
这个片子仅仅作为舞台纪录片,成了舞台的附属品,好像不太公平。它是一个独特的创作,应该叫做历史与舞台的交响纪录片。
现在我们学党史,每部电影都是局部的、阶段的。而这部电影是全景式交融的党史,是最好的电影党史教材,没有多少作品可以超越。因为只有它是全的,而且还是多届领导集体的交响史,这个是其他电影作为党史材料不能超越的,应该力推。
同时,影片里有音乐、舞蹈、歌唱、小品、诗朗诵,只有中国才独有这种形式,广大观众像欣赏春晚,觉得很自然,没有觉得突兀。
刘汉文(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原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所长)
国家叙事 感情至深
这是一个很独特的作品,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第一个方面,主题宏大,气势轩昂。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把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么多大事件表述出来,而且是气势轩昂、恢弘大气的表述,是一个国家叙事。
第二个方面,内容严谨,形式精巧,对每一个内容都进行了严谨的考虑。
第三个方面,精益求精,感情至深。片中很多场景,能够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调动起回忆。
索亚斌(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一百分钟讲述一百年的发展历史
这是一部提纲挈领的作品,在我印象里,没有哪部作品讲述了一百年发展历史。我们用一百分钟讲述一百年的发展历史,肯定会有相对比较碎片化的展现,但是我相信它会成为领军式的作品,可以从这部作品概括浓缩的发展序列里,找到时间节点和历史背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作品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个电影作品,影响力要远远超过舞台版本。
电影的创作团队在限定性非常大的条件下,呈现出比较理想的效果,在看电影过程中,整个心理的感觉非常舒服,一方面视听剪辑引导我们关注重点画面,同时影片延续了舞台演出虚实相生的特色。
如果这个作品想要拥有长远的影响力、传播力,我觉得应该有一个短视频系列版本,配合影院上映会形成一个更好的合力。
陶涛(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导演)
交响式结构带给观众舞台沉浸感
电影特别优秀,是我可以给学生在课堂放的。剪辑本身就是交响结构,整个舞台部分的台词、歌词,演员、画面,还有一些表演区,根据什么结构,选择什么样的景别,怎样分配,是有交响乐的构造在里面。这时候影像视听构造准确,是根据意译结构来体现,歌词、台词、文献纪录片,整个戏剧架构,都是在意译结构里面再去找配套的视听镜头呈现。
1800多个镜头,99分钟的画面,镜头量非常大,为什么说这个?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观众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在影像上的构造还是在声音上的处理,是可以说服观众的。你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可以看到超出舞台剧之外的信息,这是特别好的、有视听的交响结构,它可以带给观众舞台沉浸感,同时还有一种交响乐的享受在。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丰富纪录片类型的新成果
《奋斗吧 中华儿女》这部纪录片,是电影对时代文艺的一次记录,也是我们纪录片的新成果。看片的时候,我想起了《东方红》史诗、《长征组歌》这一类舞台艺术片,也是纪录电影的一种类型,这次新影厂又为纪录片宝库增加了宝藏。
第一个感受,电影审美和舞台审美,看了舞台演出之后再去看拍成的纪录片,肯定是电影更具艺术震撼力。
第二个感受,电影以音乐舞蹈史诗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
第三个感受,舞台形象与新闻纪录、虚构与非虚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纪录和舞台相得益彰,渲染的氛围,也增强了中华儿女奋斗的真实性。
支菲娜(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编辑)
对电影市场有益的补充
重点讲一下市场的拓展。现有银幕近8万块,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上座率压力大,非电影内容是电影市场的重要补充。最近这几年市场宽容度越来越大,更多样化的影像内容值得通过党建、优秀电影进校园等各种方式手段,获得进一步传播,这样的影片是能够被市场所接受的有益补充。
我们做过一次国庆阅兵8K影院点播,当时也是一票难求。我觉得这个片子有它的市场,一个是优秀的党史教育,一个是党史教育进校园。我今天看完以后,觉得这样的片子,如果在校园里做推广,效果是很好的。
何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信息处处长)
有必要让孩子们得到历史的浸润和熏陶
在观影过程中有六七次泪目。我想围绕奋斗史诗、艺术介入,简要补充三方面感动我的力量。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表现奋斗的主题。
第二,历史的叙事与民族的审美。
第三,来自电影舞台艺术和科技的融会创新。
当下很多孩子可能看的是玄幻、穿越,甚至有一些中学生看耽美、漫画这些流行的亚文化。但是我觉得我们的艺术是既面向过去的历史,更面向未来,这些真实的力量,这些历史的思维一定能够,而且有必要让孩子们得到熏陶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