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特大洪水,是一场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流域地区的大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资料显示,从当年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江苏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M。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M,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M,超出警戒水位1.79M。千钧一发之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特别是受灾省份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起,团结奋战,力挽狂澜,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时隔5年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翟俊杰执导,柳建伟编剧,巫刚、宁静、李幼斌、赵有亮等主演的《惊涛骇浪》上映。该片以1998年大抗洪为背景,全景式地再现了在那场百年不遇的严重水灾面前,全国军民万众一心、英勇奋战,取得抗洪斗争胜利的故事。
编剧柳建伟告诉记者,他们用电影的方式记录并艺术地表现了党和国家,以及每一位中国人面对洪水灾害时众志成城的决心。如今,距离影片公映虽然已过近20年,但在电影频道等媒体上,依然不时会重播《惊涛骇浪》。“《惊涛骇浪》始终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柳建伟看来,这也达到了剧组创作这部影片的初衷。
除《惊涛骇浪》外,纪录片《挥师三江》、故事片《生机》等也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这场抗洪战役。
查阅大量资料与采访亲历者
编剧柳建伟受邀创作《惊涛骇浪》的剧本时已经是2001年。那时他还没有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我那时住在成都,接下创作任务后,初稿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在成都完成。”
因为距离“九八抗洪”已过去三年时间,所以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留下了大量当时的影像和文字资料,于是柳建伟创作的第一步便收集整理工作。
但仅仅查阅资料还远远不够。此后,柳建伟还重走当时受灾的地区,采访了很多亲历者。“《惊涛骇浪》中出现了很多人物,他们很多都有原型,有些人物更是多个原型人物的结合体。”柳建伟说。
剧本初稿完成时大约是2001年的10月。尽管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但柳建伟对很多当时创作的细节依然记忆犹新。“初稿大约是六七万字,用了十三四天写完的。在那些日子里,我和八一厂来找我的同事每晚都要到同一家小餐馆吃上一碗米线。”初稿拿到剧本创作委员会讨论后很快就通过了,几乎没有什么改动。
在剧本完成后,柳建伟又创作了一部同名小说。他告诉记者,毕竟电影就90分钟,还有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受无法全部表达,因此自己又创作了这部小说。
全景式展现与多类型融合
1998年的特大洪水,让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在内的全国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部队官兵,再到地方干部和普通百姓,为了抗洪救灾,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柳建伟回忆说:“也正因如此,《惊涛骇浪》从创作之初,就决定了要用全景式的方式展现。”
《惊涛骇浪》中有名有姓的角色有24个,人物个个鲜明独特,没有绝对的主角配角,却都有着各自人物命运的脉络。柳建伟表示,《惊涛骇浪》描绘出了抗洪救灾一线不同岗位人物形象,有领导干部、有将军、有普通士兵、有普通农民,还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他们无论身份如何,在共同面对洪水灾难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为了全面展现此次洪灾,影片中还有不少大场面。在一场大场面的戏份中,剧组动用了4000名官兵和3000名群众演员,人造了一个决堤大坝。而多次运用的数字特效加强了洪水决堤、淹没村庄等大场面的震撼力,这些视觉上巨大的冲击力让人更觉得影片场面恢宏,气势磅礴。
《惊涛骇浪》除了记录这一项功能外,作为一部电影,它还需要好看。为了增加观赏性,影片采用时事新闻、电脑特效、灾难、爱情、亲情等元素的混搭。在演员的选择上,既有巫刚、宁静、李幼斌、赵有亮等“老戏骨”,也有当时青年演员的代表潘粤明、高天等。
在创作剧本时,柳建伟更是把《惊涛骇浪》当做战争片来创作。他告诉记者:“洪水就如敌人的军队,我们广大官兵和群众在抗洪的战斗中要不断想办法阻挡敌人(洪水)的去路,还要用堵、引流等多种办法,和洪水斗智斗勇。”
《惊涛骇浪》的导演翟俊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创作人员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下足了工夫。《惊涛骇浪》所展现的事件本身就很宏大,具有视觉冲击力。此外,主创人员还特别注重细节和诗意的表达。
拍摄过程艰苦与拍出真情实感
要拍摄好《惊涛骇浪》这样一部特殊的电影,主创人员吃苦是在所难免的。柳建伟回忆说:“为了尽量还原洪灾时的气候和地貌,剧组特意选择了2002年的夏天拍摄。”据介绍,影片拍摄时,现场的气温每天都是三十八九度,气温最高的时候地表温度更是接近六十度,剧组的藿香正气水每天都消耗得很快,但演员们一直坚持拍摄,包括在水中堵决口等都没用替身。
影片中战士在水中救险的危险镜头是演员冒着危险时实拍的,当时拍李幼斌、赵有亮用人墙堵决口的一场戏时,因为水大而急,每个人身上都死死地绑住了一根绳子,连导演摄影都如此,稍微一站不稳,就马上叫人拽上来。影片中逼真的决口、洪水湍急的场面,则是剧组在荆州习口人工搭造的长800米、宽20多米的堤坝,并利用水库的泄洪闸制造决口和被淹村落。
也正是全剧组的努力,《惊涛骇浪》写活了抗洪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命运和人物感情,在塑造了英雄群像的同时,凸显了个人的血肉、性格。柳建伟表示,影片体现了父子情、夫妻情,还有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的甜蜜恋情。在抗洪的大背景之下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
作为导演,翟俊杰把这部影片的导演阐述起名为《从内心深处迸发艺术激情》。他相信,惟有演员内心中真正的激情和真诚才能打动观众,而矫情和虚假只会让观众逃离影院。影片拍摄的外景地大部分是在当年的抗洪前线,踏上英雄们战斗过的堤坝,走过英雄们倒下的水洼,实地实景让演员们激情在胸。在影片放映时就是这种时时刻刻洋溢的激情一直感染着观众,并引领他们经历影片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除了《惊涛骇浪》,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创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挥师三江》同样全景式地记录了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在残酷的困难面前,党和人民万众一心的情怀,以及顽强战斗的精神,在记录党的历史方面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今年4月公映的电影《生机》同样以1998年抗洪救援为背景,讲述了20多年前一群普通的武汉人面对灾难,以不同方式自我修复、自我成长,并成就美好的动人故事,诠释了这座城市“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