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遇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2020年,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往日的祥和和宁静,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以最快速度集结,共筑战役防线。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遭遇重大疫情。
2003年2月中下旬,非典疫情在广东局部地区流行,3月上旬在华北地区传播和蔓延,4月中下旬波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非典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及时作出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工作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齐心协力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的重大决策。
2003年4月24日,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成立,这是抗击非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小汤山医院是我国在抗击非典中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创造的奇迹。一座拥有1000张病床的大型传染病医院,当天晚上决策,第二天建筑工人进驻工地,7天后全部建成,第八天正式启用。从5月1日深夜开始,短短51天,小汤山医院共收治680名确诊非典病人。随着疫情的发展,北京市的非典定点医院逐渐增加,实现了“确保收治、随诊随收、集中治疗”。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举国上下紧急动员,坚持群防群控,携手共克时艰,有效控制了非典疫情,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
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至此,我国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不论是来势汹汹的洪水、山崩地裂的地震、泥石流,还是肆意横行的疾病、瘟疫,都没有击垮团结奋战的中国人。而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担着记录时代、讴歌时代的职责与使命,在每一次灾难过后,都用镜头记录、展现着战胜灾难过程中的动人故事。
有爱不惧风来急,风雨过后是晴天。非典结束后,电影人创作了一批以此为素材的电影,如《惊心动魄》、《我们万众一心》、《三十八度》、《非典人生》、《非典情人》等;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电影人拍摄了《中国医生》、《武汉日夜》、《战疫英雄》等影片,用视听艺术的方式来回应现实生活的焦虑与期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 观照现实传递正能量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非典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不少影片将镜头聚焦在具有顽强意志品质、张扬着强大精神力量的白衣天使们。
2003年非典期间,八一厂创作人员跟随部队医疗工作者一同进驻小汤山医院,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创作了纪录片《我们万众一心》。同年,八一厂举全厂之力完成了故事片《惊心动魄》的创作。《惊心动魄》由李幼斌、涓子等主演,讲述了一名女军医在多方帮助下,在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上营救几名患有非典的民众的故事。影片于2003年12月上映,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影片等诸多荣誉。
由黄磊、陶红主演的《三十八度》讲述了非典期间,一栋被隔离的居民楼中,一对陌生男女因为隔离别无选择地同居一室,从相互提防到相识相知发展出爱情的故事。这部影片也获得了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影片的荣誉。此外,还有《非典人生》以及短片《非典情人》,也是表现非典疫情之下的生活百态。
这些影片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这些影片反映医疗人员的先进事迹,歌颂了他们的舍身忘死的精神。
◎ 把史诗转化为史诗电影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展现了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面貌。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如此——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不辞辛劳、不惧风险,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战,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人民子弟兵精锐出战,发出“请全国人民放心”的铿锵承诺;武汉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战斗在最前沿;武汉江夏区金口卫生院范湖分院“95后”女医生甘如意,骑车4天3夜赶回战“疫”一线……广大医务人员知重负重、勇毅前行,夜以继日、勇斗病魔,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饶曙光表示,如何把最可爱的人以及他们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转化为好的电影,架构起有张力的电影叙事,是电影人需要思考的话题。“生活中不乏有深度的故事和史诗,中国电影应该具有把史诗转化为史诗电影的决心和能力。”他说。
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传染病既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人口密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反过来也激发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完善和社会动员与治理方式的成熟。而电影则用一种极致化的想象力来直面人类历史上不断重现的灾难,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应对之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表示,优秀的影视作品记录和分享了人类面对疾病时的全力以赴和理性抉择,既为社会提供了警钟效应,也一次次地确认和鼓励了同情、勇气、诚实和担当等社会正面价值。
导演、编剧刘抒鹃认为,一部好的医疗题材电影,需要大量鲜活的生活细节来支撑,这些细节一定是“你无我有”的,独特的,观众不能脑补的。这就需要在真实生活中提炼,向生活讨教,同时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后再进行创作。
饶曙光表示,要想塑造好人物,就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面临的生死考验,人物饱满了,也就有了更生动的故事,通过电影化的手段把故事讲好,对观众也有强大的吸引力。“饱满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有质感的细节、富有生活化的对白,一个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