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出“奥运三问”,分别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断地催促着中国成长。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197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
1991年12月4日,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承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仅以两票之差与其失之交臂。1999年,北京又一次站在申奥起跑线上。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打开手中的信封,亲口说出——“北京”,这简单的两个字唤起了神州大地春雷般的欢呼声。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依旧是北京,北京成为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亚洲运动会三项国际赛事的城市。
参赛、夺冠、举办,中国为了回答三个问题,用了整整百年的时间。关于奥运,中国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与坎坷,也获得了许多的荣耀与称赞。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各族人民的百年奋斗史,这段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历程。中国电影人深受“奥运精神”的激荡与洗礼,从艺术电影到商业电影,从纪录片到故事片,从全景式展现到聚焦个体命运,中国体育和中国电影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工作者创作出了《我和我的祖国》(其中有以北京奥运为背景以小见大地反映普通人为成全他人而放弃自己利益的《北京你好》)、有关中国女排的传记片《夺冠》、聚焦冬奥题材的《我心飞扬》、为北京奥运会而摄制的文献纪录片《加油中国》和《筑梦2008》等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除此之外,还有《零的突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许海峰的枪》、《买买提的2008》等反映奥运精神的影片。中国电影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题材影片的创作和拍摄中,通过不同类型题材的影片反映中国人面对奥运、面对困境的坚韧与决心。这些影片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像化,更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奋斗征程的一个缩影。
◎ 百年奥运的见证者
纪录片不仅能够通过电影本身所具备的记录还原特性让观众反复观看,还能够通过丰富饱满的镜头语言和灵活多变的时空转换将气氛推至高潮。随着新中国电影事业、体育事业的发展,奥运纪录片在形式风格上不断地继承与创新,记录内容不断丰富,摄制出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如:《零的突破》、《加油中国》、《筑梦2008》、《拼搏——中国女排夺魁记》、《飞翔》等。
《零的突破》由陈光忠编导,回顾了中国运动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拿不到名次到夺得冠军的真实历史事件。其中,展现了1932年短跑运动员刘长春代表中国前往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却在预赛中被淘汰的往事。1936年、1948年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一再名落孙山。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健儿开创了打破“零”的新局面,并不断摘取冠军桂冠。影片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和铿锵有力的解说词描绘了中国奥运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传递了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自强不息精神,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电影。
《加油中国》从1907年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苓建议中国早日派团参加奥运会开始, 直至积极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 浓缩了中国奥运的百年历程。影片中有很多极为珍贵的镜头,如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短跑选手刘长春举着旗帜孤独地走在运动场上,“美人鱼”称号的杨秀琼参赛前的简短心声等,这些镜头有的是从美国、欧洲等地的电影资料馆买过来的,有的是剧组专门为制作该片去国外实拍回来的。“我们想通过触摸历史的细节来挖掘历史背后的民族心态。此片创作的初衷是希望能有一个世界的、民族的高度来回味、反思中国人在这样一个事件面前的民族心态,而不是仅有激情的狭隘民族主义。”《加油中国》的撰稿、制片人王美彪说。
与《加油中国》不同,《筑梦2008》没有回顾以往的历史,从筹备北京奥运会这项宏大历史事件中选取五条线索跟踪拍摄。导演顾筠将镜头聚焦于四组人物和一个事件——“鸟巢”建造地区的原住地居民、三位体操小将、“中国飞人”刘翔、奥运特警小分队和奥运主场馆“鸟巢”的建造过程。这部九十多分钟的影片让顾筠用了整整7年零25天,她说:“从34岁拍到41岁,我把人生中事业发展最黄金的年龄段献给了奥运梦,我觉得不后悔。”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认为,影片以简为美,其中一个表现是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特技以及其他花哨的手法,而是以简单朴素地记录呈现事件进程。另一个表现是尽量使用中全景镜头拍摄场面段落镜头,以保证镜头的完整性,很少使用特写镜头,以避免给人以过于零散的感觉。
除了上述从宏观角度回顾奥运往事、记录筹备奥运过程,还有一些关注于运动员个体命运的纪录片,如展现传奇女排运动员、教练郎平的职业生涯《铁榔头》,聚焦女性体育人的《冠军绽放》,表现羽毛球健将林丹的《超级丹·拼到世界尽头》等。
◎ “奥运三问”的回答者
与纪录片不同,反映奥运的故事片,既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拼搏奋斗故事,还传达了电影创作者对于人生的经验和思索,将奥运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诠释奥运理念、展现中华民族奋勇拼搏的精神。这些影片用精湛的艺术手法、高超的叙事技巧、真诚的创作理念,艺术性地回答了“奥运三问”。
侯咏执导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了1932年抗日战争背景下, 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历经千难万险到美国洛杉矶万人体育场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感人事迹。关于如何才能拍好这部影片,侯咏说:“我要把这个片子拍得实实在在的,不要假大空, 不要拔高,不要像以往那些失败的例子那样。就是踏踏实实地拍,不讲空话,不讲大道理。我们这个片子的重点就在于刘长春心路成长的历程,而不在于他身边发生的事件。是性格主导了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事件决定了他的性格。”
《许海峰的枪》讲述了许海峰通过个人努力,代表中国参加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并成功打破中国奥运史上“零”金牌记录为国争光的故事。影片将许海峰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许海峰所遇到的挫折与机遇映射出当时中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参加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他不畏强敌、永争第一的拼搏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北京你好》则以小人物、小切口回答了北京奥运所带给中国人的精气神和自豪感。影片以北京出租车司机张北京为切入视角,回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举国欢腾的激动时刻,将小人物的故事与历史的瞬间紧密勾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这部短片,“虽然以奥运开幕作为故事的大时代背景,但‘的哥’张北京为成全他人而放弃了自己利益的时刻才是精妙之笔。”2008年的中国不仅有北京奥运的荣光,也有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伤痛。《北京你好》不仅让观众进入张北京获得奥运开幕式门票的喜剧情景,也带观众进入同年重大的历史悲剧中。通过张北京和四川小男孩争夺“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的故事,展现出了当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同时感受到当年的一悲一喜,中国人民所拥有的坚韧不拔精神是多么值得自豪。“北京奥运会不只是世界的盛会和国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北京你好》篇里‘的哥’拉近与儿子距离、汶川学生了解已故父亲的纽带。”饶曙光说。
奥运精神中最为中国人称道的就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不仅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是整个民族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陈可辛执导的《夺冠》通过对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日之战、2008年北京奥运中美之战、2016年里约奥运中国巴西大战,三场关键对决的呈现,回溯了中国女排40年的风雨征程,展现出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编剧张冀强调,女排在不同时代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最终都回到了同一个目标,就是民族崛起的强国梦。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认为,“作为一部取材真实的体育类型电影,《夺冠》面对处理演员表演和竞技动作的关系、真实人物的形象塑造、真实事件的组织取舍、画面纪实感与表现力等难题,进行了巧妙而成熟的艺术处理,显示了导演和主创们高超的艺术水准。”
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许海峰的枪》并称为“奥林匹克三部曲”的《我心飞扬》以中国短道速滑的旗帜性人物杨扬为创作原型,讲述杨扬从1995年进入国家队,历经长野冬奥会的失利后,仍然坚持不懈、刻苦训练,终于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在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项中夺取金牌,实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的故事。影片暂时定档在2022年冬奥会前夕,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作为冬奥会题材的电影作品,这不仅是中国赢得冬奥首枚金牌、为国争光的故事,还是一个中华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故事。
中国电影人通过这些影片不仅回答了“奥运三问”,而且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挖掘主流价值观念与商业类型电影融合共生的创作方式,为奥运、体育题材的影片创作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尝试。
◎ 全民奥运的表现者
不同于回答“奥运三问”的影片,还有一些以体育运动为题材,反映奥运精神的影片。它们有反映儿童体育运动的《买买提的2008》、有聚焦体育教练的《破冰》、有表现少数民族少年对奥运向往的《鸟巢》等。
《买买提的2008》讲述了新疆少数民族乡村的孩子们为迎接奥运会组建足球队,让村民在奥运精神的感召下建设家乡的故事。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新疆维吾尔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以及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向往。新疆地区的优美自然风光在影片中一一呈现,沙漠、胡杨林、村庄、塔河等,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彰显了新疆独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反映着祖国大地上人民幸福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影片获得了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童牛影片奖。
徐耿执导的《破冰》讲述了一个基层教练数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培养速滑人才的真实故事,充分反映出体育人殚精竭虑为体育、为祖国的奉献精神。与其他直面描述运动员通过刻苦训练得到奖牌不同,影片聚焦在运动员获得成功的幕后英雄身上,诠释了新时代体育精神是超越个人的、坚持梦想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鸟巢》以北京奥运会为背景,讲述一名贵州少年对于鸟巢的向往,努力走出大山看到鸟巢的故事。影片采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鸟巢”这个文化、体育符号对苗族少年贾响马的引导,传递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响马在片中的恣意、洒脱地奔跑让人深受感动,导演宁敬武说:“在古希腊,跑步不是一种体育竞技方式,更多是老百姓的自娱自乐。响马的奔跑,展现的是一种来自于自然的、健康的生命状态。”
此外, 还有《12秒58》、《夺标》、《海之梦》、《隐形的翅膀》、《旗鱼》、《阳光伙伴》、《七彩马拉松》、《闪光的羽毛》等影片,它们都通过银幕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奥运精神。这些影片大多以反映基层群众的运动生活为主,与聚焦奥运冠军个人成长的影片互相补充,充分表现出“全民奥运”的理念。
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媒体传播、到访者的口耳相传让世界又一次充分、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电影人更是通过镜头,将这庚续百余年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记录、传承在胶片上,用光影描绘着彪炳史册的奥运荣耀,激励着中华民族继续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