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第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的参与者们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创投的门槛变高了。创投项目要求有完成剧本、确定预算,固定的导演和制片人,创投训练营的申请者要求具备至少两部短片或一部长片的经验。创投再不是一份梗概、大纲单打独斗就能脱颖而出的草莽时代了。
与地方政府和行业头部企业背书的创投计划不同,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作为电影节展向的创投活动代表,已经形成了自身更综合、更多元的生态系统。抬高的门槛让它更容易从海量的申请者中发现那些有一定行业经验且致力于长久服务行业的候选人,也在某种程度上缩短了创投和金爵的距离。6月19日,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结果揭晓,《东北虎》摘得最佳影片。
跃升·综合
翻开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的档案,《东北虎》是2017年的入围项目。跃升不是偶然,由创投出发竞争金爵代表了一种创作轨迹。“创投不一定都是新人导演,耿军就不是。我一直希望向行业传递一个信息,上海电影节的创投单元不是只做新人,而是一个更综合的行业平台。”范静雯说,“对于一些从小成本和独立制作起步的导演而言,他们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工业体系,那么创投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跃升,可以视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梯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跳级突围。这是一个由“短视频-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金爵奖”构成的梯次人才成长体系。背靠电影节的大生态,创作者有机会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也可以尝试在任何两个梯度中寻找跨越。
输出·回流
据统计,过往的15年里,电影项目创投见证了82部影片进入制作,62部参与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展,40部在A类电影节中崭露头角。有4个SIFF PROJECT的过往项目即将亮相2021年戛纳电影节:那嘉佐导演的《街娃儿》(SIFF PROJECT 2017、2020)进入“一种关注”单元;温仕培导演的《热带往事》(SIFF PROJECT 2017)进入“特别展映”单元、并于今年6月12日登陆院线;魏书钧导演的《永安镇故事集》(SIFF PROJECT 2020)进入“导演双周”单元;短片《雪云》入围戛纳主竞赛短片单元。
持续向外输出成果的同时,不断成熟的创投项目也反哺支撑着电影节的生态。本届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入围华语片《柳浪闻莺》的导演戴玮从2008年的上影节创投一路走来;2018年创投的“最佳创意项目”、章明导演的《热汤》,今年亮相“名导新作”展映单元;2018年创投项目、曹金玲导演的《莫尔道嘎》,今年成为“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电影;张力导演入围第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的《冰下的鱼》,选入今年“华语新风”展映单元;曾摘得2009年创投“最具创意项目”的张猛导演的《钢的琴》,此次进入“影史推荐”展映单元。
亮相·交流
“我看过你之前拍的电影,有一些作者化的表达,呈现在影像风格上,对这部电影可能会有一些影响,我希望你在拍摄下一部作品的时候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电影项目创投的公开陈述环节,陈国富对《吉利拳王》的导演说。
今年的创投单元,年度推荐人陈国富、董润年和王易冰分别代表了三种职业范式和评价体系,实现了完美默契的配合。陈国富严谨、敏锐,他会研究创作者既往作品的风格,以此推断项目未来的可能性和完成度;董润年更多从剧作切人,关注主题、结构、人物,创作的完整性和可能性;王易冰往往从制片人的角度发问,反对在艺术与商业之间骑墙、直指创作者在投入回收方面存在的误区。
对于很多创作者而言,创投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第一次行业亮相”和“大师问诊”的机会。他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创作阐述,听取导师们的意见,解答存在的疑惑,实现真正有助于项目提升的交流。
跨国·女性
据统计,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共收到324个有效项目申报,最终31个项目入围,其中17部为跨国或女性题材作品,占比为55%。刨除9个制作中的项目,剩余22个入围项目中有15项目为跨国或女性题材作品,占比68%,跨国视野和女性题材成为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入围项目的两大特征。
从电影项目创投前探至创投训练营,虽然分属两个独立板块,但同样呈现跨国和女性的年度特征。据统计,2021年创投训练营总共收到327份学员申请,相较于2020年,女性申请者的占比从36.6%上升至41.3%,其中制片组的入围学员均为女性。78.4%的申请者有电影相关专业背景,大部分导演组申请者有留学背景。入围导演组的75%学员曾在海外院校学习电影制作。与以往相比,一批有海外留学经验的青年创作者的集中出现为行业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创作视角。
入围·荣誉
与创投高门槛对应的另一个事实是,获奖与否并不是决定项目前景的核心参照维度。比如,今年入围戛纳的《永安镇故事集》此前就并未在创投单元赢得荣誉。王家卫曾这样定义创投——“创投就是考前辅导班!”作为创作者直接面对资方和市场前的最后一次专业评测,创投不是竞赛单元、不是比赛时间,创投的价值更在于扫清通过创作路上的最后障碍,拍出自己要拍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入围对创作者而言就是最大的荣誉。
根据既有数据统计,2021年入围创投的项目平均预算在1300万左右,相比往年动辄三五千万的投资预期,“后疫情时代”的电影市场投资预期整体更趋理性。
预算回归理性的同时,创作者更加看重创投平台对项目的孵化和资源匹配方面的作用。今年电影项目创投的合作方共有5家,除资金支持外,继续为创作者匹配编剧学习模块、后期声音制作服务、Baselight调色服务等资源。
1年·10年
在创投既往的历史上,曾跑出过梁允浩的《大奖赛》、陈正道的《幸福额度》、徐昂的《十二公民》这样进入创投一两年后就顺利登陆院线的快速转化案例,也有漆锐的《池塘》、刘浩的《诗人》这样经历10年乃至更长孵化期最终得以完成的项目。
作为2011年电影项目创投的入围项目,《池塘》刚刚摘得2021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新秀电影竞赛(华语)最佳电影奖。荣誉之外,《池塘》的创作者10余年的坚守和孵化过程也格外令人尊敬。
谈及项目的孵化周期,范静雯认为不同风格类型的项目有不同的创作规划和现实处境。对于一些市场化的项目而言,两三年或者四五年的创作周期更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对于一些更倾向自我表达的项目而言,创作者的个体坚持往往是推动项目前进的根本动力,于是就有了“十年磨一剑”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