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革命者》,记忆的闸门一下闪回到1999年,当时我受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指派,出任总编导兼制片主任拍摄了文献专题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献礼党的八十岁生日。有幸到北京三里河李葆华家中采访了92岁高龄的葆华先生,听他动情地唱起《青春》这首老歌……我们的专题片在河北电视台四个频道(当时只有四个频道)滚动播出。该片荣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纪录片三等奖、第六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特别奖。我们也总结了三点体会:一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二是要实事求是讲学术(史实),三是要精益求精讲艺术。
20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我走进电影院,面对《革命者》这样一部用历史烛照现实、用艺术典型呈现历史伟人“人”的形象的史诗电影时,我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一是我将以一名“有资格的观众”来检验影片的艺术水准;二是我又是带有功利目的的“特殊观众”,观影后要写影片观感;三是李大钊是河北人、由河北省参与拍摄的电影,作为“河北的观众”一定要去努力发现“熟悉事件中的陌生风景”。两个多小时的观影体验,特别是现场分享到监制管虎、导演徐展雄、制片人梁静真诚的创作感言,我的内心被深深激荡,思如泉涌,回家急记之。主要有三点体会:
主旋律影片的叙事革命,商业大片的结构品质
李大钊作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推动工人运动,倡导和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启发青年毛泽东深入农村基层,重视革命武装等方面作出划时代、开创性、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要以一部人物传记电影的体量,是很难全面、生动、深刻地去浓缩其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的。
影片编导匠心独运,用李大钊牺牲前38小时的时空限定,一反常规人物传记影片线性表现手法,用多个主观视角平行并联叙事结构、以蒙太奇电影手法将多种不同视角下的回忆片段统领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网格中。这种叙事结构的优势是,在特定艺术语境下,主人公于行刑前38小时的心理活动应该是异常复杂、丰富、浪漫而多彩的。在38小时的特定时空中,由此而引出的任何心理活动、人物回忆、场景回忆、情感回忆都是符合艺术逻辑和生活逻辑的。而影片编导按照历史逻辑选择的回忆片断不仅可以纵横捭阖,而且又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在观影中,当我们发现、领悟、习惯了编导的这种叙事策略和叙述结构之后,便会瞬间觉出这种“形散神聚”的散文诗化表现方式的高妙奇绝。
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传记电影,一定要有“史实、史才、史德”。在管虎监制带领下,编剧团队和青年导演徐展雄、知名演员张颂文等主创团队,从“身入”生活到“心入”生活,再到完全“沉浸”于“真实史料范围里”,由此,对人物性格本质的把握,对大钊先生精神的领悟,对影片主题的深化,对“信仰的力量”的笃信,对影片叙事结构的确立,以及对人物传记影片的风格化追求,都在“史实、史才、史德”中逐渐形成。河北籍导演高群书观影之后曾这样评价,“监制管虎和导演徐展雄的结合非常融洽,表里合一,兼具两个人的优点,既大气磅礴又细腻如诗。不易。”
彰显“信仰的力量”,艺术还原真实的“人”
真善美是古今中外一切文艺作品追求的至境。莎士比亚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概括自己全部艺术的经验,“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形象。”
该片导演徐展雄在和观众交流创作体会时说,“我只追求一个‘真’字”。其实,他要表达的思想是在电影创作中倾力追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以及剪接和音乐等各部门都要求严格遵循和追求这一“求真”的美学原则。监制管虎在深刻理解了李大钊作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信仰者、践行者之后,便努力在影片中去艺术还原“这一个”(黑格尔语)“尊重信仰的力量”的“人”。
根据角色需要选对了演员,影片基本上已成功了一半。而饰演李大钊的演员张颂文不负众望,他以“成魔”的那种态度,沉浸于对大钊先生的钻研与生命体认之中,即使在实拍过程中,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真实表现。因而,许多观众、也包括演艺界的同行,盛赞其用心用功、倾情倾力、精妙准确如“教科书级的表演”。对于张颂文这样的好演员,监制管虎和导演徐展雄非常尊重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避免将人物塑造符号化,一定要“把李大钊演成一个‘人’”。
在影片独特的叙事美学中,李大钊作为“人”的多重侧面、多种身份、多个社会角色,在实际拍摄中,如何精准把握?张颂文坦陈也遇到不少困惑,比如大钊救助过的穷苦少年庆子,化妆潜入牢房中来营救他,而他却把个人生死、家庭安危置之度外,坦然放弃一线求生的可能性。不仅庆子不理解,演员感困惑,观众也可能难以接受。但是,当张颂文在拍戏过程中,逐渐走入人物的内心,在跟其家人、朋友、学生的不断相处中,使之逐渐理解了大钊“精神的可贵和人格的高尚”。
而这一切皆来自于“信仰的力量”。“就像大钊先生说的: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他知道,自己的牺牲能换来更多人的奋不顾身,他的牺牲,能把黑暗撕破,后来者就可以继续革命。”张颂文毅然决然地相信了,“李大钊就是这样的,宁愿用自己的死,换来所有人期盼的光明。”正如一些网友所评,“因为相信,所以顽强;因为有信仰,所以有力量。”
让历史烛照现实,让青春更加壮丽
《革命者》从始至终昂扬着强烈的青春意识。以独特的叙事手法不仅展现出了一个富有层次,一步步觉醒,从爱国者,到播火者,再到革命者,最后毅然成为坚守初心使命的殉道者的伟大壮丽的一生,同时还用了大量琐碎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教师、读书人、父亲、丈夫、青年人的良师益友等平凡人的一面。
导演徐展雄说,“李大钊用他的信念去感化了无数人,感化了很多他身边的同志,感化了下一代的革命者。”影片中在李大钊身边聚集了众多年轻人,青年毛泽东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从大钊先生言传身教中悟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路线”、“统一战线”、“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
我们要不负革命先辈的重托,在李大钊精神烛照下,活出新时代更加壮丽的青春!
(作者为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河北传媒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