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创作将在很长时间内主导电影生产,这是电影创作的又一个机遇期。所谓机遇期即符合机遇期战略的电影创作将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一定程度的市场参与。
这一段时期的确看到了各地蜂拥而起的影视创作现象,当中优秀作品有之。而在这些优秀的影视创作中,民间与政府机构共同合作作用之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看到了当今产业的蓬勃踊跃。
作品贴标签的现象随之发生,作为一种动力和争取一种资源的努力,在百花齐放中当属于百花中的一支,是资本与创作具有敏感与本能的一种动态。
我们看到的贴标签大致有三种基本情况:一是紧跟某种中心宣传,尤其是国家的最新动态精神,结合地方上发生的标志性事件而创作出来的快速生成作品。
这种贴上标签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宣传作用,在地方上也能够有效地聚集市场资源,是早已产业化的电影生产,包括电视剧生产屡试不爽的原因。
第二种是根据一定的政治风向,在时代节奏下集中资源进行较大投入的创作,在题材、资金、阵容、剧本,档期计算上都有多方面的策划,是某种社会资源与产业大生产结合的运作。
不论它们是民间运作还是政府运作,其中都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成功尝试,而一个转型当中的大时代,这样的创作现象出现是不可遏止的,很正常的。
第三种是源自于艺术家自身的积累,作了长期准备,一朝资本参与便迅速抓住机会开始运作。这些作品更多时候是市场因素推动资本的投入,而艺术家的初心却是在于创作冲动本身的。
它们不属于看着标签而去的一种,但是标签对于发行和回收成本应该有帮助。所以这种初心是艺术家的创作而终于成为标签的作品在创作属性上应该是可以区别的。
艺术创作有着很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也有很多种艺术创作的动机。生活与创作都是复杂的,我们之所以提出标签的问题,正是看到了在这种格局下至少也有三种艺术冲动很有讨论的必要。
首先是任何电影艺术,只要进入到了艺术创作的阶段都会调动起真正的艺术家的激情和灵感,他们自觉地服从标签的要求,在投资人的要求指导下,使用投资人的资金,但是寻找着艺术创作的规律。
这两者并非一定矛盾。相反,很多时候还会带来创作的动力。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电影的成就当中,就有着无数标签之下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它们很多是配得上精品二字且永久流传的。其中我们说的动力包括时代的激情、题材故事的灵感、创作手法的醒悟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
其次,第二种艺术冲动来自于投资的机会与艺术家本来的创作天性吻合,即艺术家并非被召集到了标签下而产生的创作欲望,而是自身对生活和灵感的感悟,对故事与人物的激情,对创作手法付诸创作当中的渴望,这些与标签本来没有关系,而是艺术领域既有的纯粹创作精神使然。
这样的冲动是很纯粹的,甚至这种艺术的欲望也是我们完成标签创作最值得珍惜的艺术资源。说到这里,我们非常希望任何政治口号和时代追求之下的创作都有可能把握住这种结合,甚至在我们选择题材和故事、剧本的时候,注意这种艺术创作天然所有的难得的合作机会。
这里就意味着不要要求艺术家仅仅为着标签而去创作,而是要在艺术创作的规律引导下让标签与艺术相得益彰。
还有一种艺术冲动,就是完全是在标签的号召下拿出匠人的精神,寻找艺术的手法,精心打造艺术作品的冲动。这是一种冒险。因为这是很容易做出一部教条且僵化的作品的,即使尽了整个投入方方面面的努力,但是,一部电影的灵气和生命力却还是会绝对打折。
在这里我们丝毫没有贬低即使只是匠人式的创作与生产——尤其是不否认当中很多创作人员的艰苦付出,尽管一部匠人的作品,很多时候甚至往往还达不到匠人水准的电影我们还是要肯定其中很多出自真诚的创作和制作。
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诸多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过分严重的标签化生产现象也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因为社会、国家的中心工作是依照步骤和时间节点推进的,但是艺术创作是唯时间与机遇和不唯时间与机遇,并且更多是不唯时间与机遇的。
通常说每一部电影都会有它自己的命,但是最担心的则是将电影创作等同于配合宣传而失去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就是说,时间节点都跟得上了,但是出来的就都成为了缺乏艺术灵气的电影。
艺术家被引导到标签式的创作道路上是艺术要走下坡的信号。而社会投资都跟着标签走,真正的艺术创作就会遭遇投资的寒冬。
标签之下的电影注重的是宣传,但是活生生的艺术应该是来自艺术家真实的生活与艺术的认知的。宣传的标签化把艺术创作的激情、灵性和方向压缩到仅仅某一些统一的标签上,艺术的血脉和生命就结束了。
现在市场化、产业道路已经成为电影生产的基本模式,保护艺术家的创作天性和个性本来就已经十分迫切,为了完成标签生产的全社会要求,要求电影公司和电影艺术家都放弃自己的坚持,最终中国就没有电影艺术家,即没有了能够与世界交流沟通,赢得世界尊重的艺术家。
这是电影产业的饮鸩止渴。目前电影产业的整个投资开始出现政府主导投资的倾向,这也是产业追求标签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了一种导向,使得民间认为现在电影产业必有可图之处,所以自己投资不如拉拢政府投资。
而民间投资会逐渐减少,因为它们不敢与政府相争。如此那些不贴标签的电影反而就逐渐难得融资,而政府的标签就日渐成为了资本的风向标,对于产业良性的资本运作而言,这也将会是有害的倾向。
电影产业调动政府的资源形成标签化的产业运作正在起着十分复杂的作用,在一系列优秀影片出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影片投资失败。
这说明电影生产不但需要尊重艺术规律,而且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市场规律在于更多元化和更艺术的成功。一段时期的标签化固然风起云涌,但也很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同质化,这就是市场大忌。
审美疲劳会令得消费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观众必然是消费者——对于电影产业敬而远之。所以把握好标签化的生产和艺术、市场之间彼此的关系,平衡好相互的政策推动就十分重要。
至于有那么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将抓住中心宣传和形势需要作为自己赚取名利的机会,最后必定会害人害己。害人就是糟蹋完了政府和投资人的钱,害己就是在这个行业为人们所不齿。但愿我们的政府和投资人不要纵容这种所谓的创作行为。
产业基础在于电影艺术家队伍的保护和引导,在于消费者的信任、对于电影多元化的需求与对电影高度的热爱,在于我们对政策和策略的老练的运筹。太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产业的改革开放成就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产业高峰的时候保持住冷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