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1年到2019年,中国女排从首夺世界冠军开始几经沉浮,历经沧桑磨难,队员与教练几经变化,却始终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一面精神旗帜。到如今,中国女排飞过山巅,也跌落过谷底,国际排名几经变动,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女排精神”与“中国体育精神”却持续沉淀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形成新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风貌。2020年的体育题材影片《夺冠》不仅穿越时间引领观众触摸到了真实的历史,也将中国女排与中国体育的精神延伸到了更远的未来。
一、女排精神的视听语言表达
如同“中国女排”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排球运动球队本身一样,讲述中国女排几十年发展与精神传承的《夺冠》,意义也远远超出了一部体育电影本身。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其具体表现为: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从八十年代到今天的中国,整整四十年过去,中国女排在多次世界比赛中的优异成绩伴随着女排精神,依然时常在中国引发民众的热情与支持。即使平时并不关心体育赛事的观众,在听说《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的故事之后,也纷纷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电影。总体上看,《夺冠》采用散点视角进行历史叙述,故事工整,叙事流畅,专业演员与专业球员的互补也使得影片在整体上兼具真实性与观赏性,一些展现竞技体育现场的镜头也生动有力,在艺术质量上交出了令观众满意的答卷。影片从彭昱畅饰演的陪打教练推开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大门的那刻开始,观众通过他的视角开始认识一名名80年代的“老女排”成员。导演陈可辛在表现年轻女运动员聚集的漳州训练基地时,使用了历史电影向来吝惜的高清晰度和饱和度画面,配合精致还原的场景与道具,使得这支经历堪称传奇队伍及其训练场景呈现出一种情感过分饱满、乃至超越历史叙事的梦幻质感。事实上,80年代中国女排的训练技术、器材、场地、运动员的营养补给训练条件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都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由于当时条件太过艰苦,女排队员们只能靠自己勤奋地加练。她们在日常训练中把网子加高15公分,只能把一万个扣球加练到五万个,摔倒在地仍然拼命救球,强忍着长期运动造成的伤病坚持训练,因为过于辛苦嚎啕大哭,却在走到门口时又折返回来……坚持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试图弥补物质条件差在运动员水平上造成的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角色是家喻户晓的郎平,她在这一单元中的形象青涩稚嫩,却有着中国女排形象的典型性。她对教练员说,“我天赋不如别人,身体不如别人,在省运动队就是比别人能吃苦;但到了中国女排,发现连自己最能吃的苦,都不如别人了。”正是靠着“能吃苦”的意志与不服输的拼劲,郎平先是背着队友每天坚持200个深蹲,后来又主动把重量坚持到100公斤……当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打满五局战胜日本女排夺得世界杯时,全中国观众都在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扣人心弦的比赛——这一幕也成为许多电影争相再现的场景。
除《夺冠》外,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中也出现了这一经典情形。随着宋世雄的激情解说,千家万户的中国观众挤在电视前,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演绎穿插着真实比赛的录制影像,将观众带回那个正需要女排精神振奋和鼓舞的历史现场中。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正伴随着国门打开后与世界差距带来的陡然失落,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被困在不确定性当中;而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的中国女排,就在此时靠自身的不懈努力与团结奋斗给予了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从1981年开始,中国女排就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育项目或运动员团队,而是指引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改革进取的一面旗帜;女排精神给予每一个中国人精神与思想上的底气,在改革开放之初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中将全体国人凝聚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此之后,不论是哪一代队员,哪一代观众,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女排的每一次胜利更作为全中国的胜利振奋着无数中国人的心,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中国体育精神:历史新征程上的力量之源
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时光流转,世事沧桑,《夺冠》的故事也伴随着中国女排的起起伏伏多次转折。在对历史与体育题材的经典处理方式中,故事往往以热血燃烧的青年运动员与运动精神打动观众,观众会为主角团队最后夺取胜利而雀跃不已。然而,《夺冠》没有真正的故事高潮,它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郎平从青年运动员到中年教练员变化的三个生活片段截取出来,让观众穿越领奖台上的鲜花与掌声,直抵一位成熟运动员的内心,感受她肩上扛着的中国体育未来之重担。比起最终结局的胜利荣光、充满悬念的激烈对抗,影片更加注重表现中国女排从80年代至今的执着与进取,以及中年郎平在面对家庭、老友、过去的集体、国家使命的多重选择。在退役后,郎平力邀多年好友陈忠和指导中国女排,自己则怀揣无国界的体育精神远赴美国执教。秉承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郎平无私地将在中国女排的锻炼中得到的体育理想与体育信念,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体育道德向大洋彼岸传播。与此同时,作为中国运动员的郎平与排球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中年时期与青年时期的距离,过去的集体与现在的集体的距离,都令中年郎平的身上凝聚了极为复杂的情感与力量,她秉承职业教练的道德帮助美国女排取胜,却在美国女排将胜的情况下将荣誉还给了美国队本身。尽管许多中国球迷对此不甚理解,但郎平依然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着世界排球运动的进步。
体育精神超越了国界的阻隔,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等精神内涵;中国体育精神则标志着中国运动员与教练员集体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一位老女排老成员临终前对郎平说“我相信,你一定会给中国女排带来新东西。”在她的遗体送别仪式后,郎平回国重新执教中国女排。她不仅继续本着无国界的体育精神积极向中国排球队管理层与媒体介绍美国的先进经验,还阐明利害,以强大的能力与对体育的责任心排除千难万险促成了中国体育队伍管理的改革。导演在展示改革与谈判的场景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加速蒙太奇手法,将郎平对未来的设想与现实中中国体育与中国社会的进步直接联系在一起,在短短几个镜头的剪辑间突出了中国的转变与富强。在郎导改革女排时,她对队员们表示:“现在是大国家队的时代,在我的队伍里,人人都是主攻手。”这是一种灵活的排球战术,也对应着中国在几十年间从发展中国家到负责任大国的转变。如果说1981年的夺冠给贫穷的中国人民带来了集体认同感,“女排精神”鼓励每个人都奋勇拼搏,在国家与集体的团结中各尽本领,为中国出一份力;那么在当前的历史新征程中,更为开明果敢的指导使得人人都可以在胜负之外享受体育本身,以追求和平与友谊的中国体育精神在国际社会上展开友好的平等交往,为创造现代社会文明的新奇迹各尽其能。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