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电影人以作品见初心,用市场佳绩献礼,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以优于世界其他电影市场的成绩让电影人备受鼓舞。作为一位在新疆工作过的电影工作者,笔者希望新疆电影产业及市场也能紧随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脚步,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国内获得更加广泛的融合和发展。本文将以事实依据分析探讨新疆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优劣态势,希望能为致力于新疆电影创作的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发展电影产业的区位优势
自然环境与多民族生活区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省份,新疆地广人稀,南北横跨15个纬度以及“三山夹两盆”的地质分布,形成了地球上除海洋之外几乎所有的地貌特征,是电影创作景观丰富的天然外景地。
新疆民族众多,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等约13个主要民族祖居在这里。这些年表现各民族美好生活的新疆电影有《卡赞其的姑娘》、《你美丽了我的人生》、《禁止吸烟》和《钱在路上跑》等,都紧跟时代脚步,以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诠释了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
历史人文资源丰富
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西部疆域”的意思。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古“丝绸之路”,它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自西汉以来,两千二百多年浩瀚的历史在今天塔什库尔干、阿图什、莎车、和田和若羌等地区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也涌现出无数显赫人物,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和民间流传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特色的电影人才培养
与内地电影人才自由流动环境不同,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受语言环境制约,新疆的电影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新疆是我国最早出品电影地区之一,又是民族电影的发源地。1958年投产的电影制片厂,创作队伍来自于内地几个国营电影厂的全面支持,奠定了新疆电影创作生产的雏形。1978年该制片厂被正式命名为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发展到今天也是现今唯一以事业单位体制运营的电影制片厂。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国家开始定向为新疆培养各专业的电影人,这批学员共23人,198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天山电影制片厂,他们为新疆电影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缔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电影的辉煌时期;2007年和2008年,又有两批共28人到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专业进修,这批年轻人毕业后有17人回到天山电影制片厂,他们如今也成为天山厂的青年骨干。
新疆现有三所高校在培养影视剧创作人才,一所是被列入211工程的新疆大学,目前设有影视戏剧文学专业;另一所是新疆艺术学院,该校早在1994年就设立了影视表演专业,2000年起又陆续设立了广播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另外新疆师范大学等院校也有剧作专业。这些院校每年共有一二百名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可以说,新疆影视人才经过若干年储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电影创作氛围浓厚
和国内许多其他省市一样,新疆电影创作也分属国营(事业和企业)和民营企业两大部分。天山电影制片厂建厂初期,全国各电影厂支援设备人力拍摄了如《沙漠追匪记》、《天山的红花》、《黄沙绿浪》等早期的新疆电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一些电影制片公司以及港台地区和海外影视机构与天山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故事片和纪录片,《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我的兄弟姐妹》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批影片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天山厂也随之发展壮大。1981年,随着老电影人广春兰加入天上电影制片厂,像高黄刚、董玲、金丽妮、邬丽娅、西尔扎提·牙合甫、苏磊、阿尔斯朗·阿不都克里木、周军、姜宏、克里木·阿不力孜等一批电影人脱颖而出,他们顶起并开拓了新疆电影一片崭新天地。近些年,高峰、方军亮、严高山、杨国华等一些电影人也借助内地资金独立创作影片,他们的电影作品分别在院线和主流电视平台上取得优异播放成绩,其中高峰导演的电影《龙之战》还获得2018年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进入21世纪,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出《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昆仑兄弟》、《远去的牧歌》等一大批优秀电影作品,屡屡斩获国内专业奖项和政府奖项,成绩斐然。另外,新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新疆兵团电视台和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所属的南海影业公司是另外几家具有影视制作资质的国有单位,他们创作的影片有描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荒时期峥嵘岁月的《我的处女地》、《我们的青春岁月》,以及追踪热会热点的现实题材影片《无罪》、《五十八座半》、《喀什古丽》等。
随着电影产业的升温,新疆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也如雨后春笋地出现,截止到2020年底有摄制资质的公司已逾千家。大森传媒的作品《“杏”福来敲门》、《你美丽了我的人生》聚焦新时代年轻人在回乡创业和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给在家乡的年轻人以世界观上的正确引导;爱森电影除拍摄故事片外,还致力于新疆公益电影短片和微电影等多种节目的制作;新疆苏尔东文化传媒在2014年拍摄的影片《伊犁河》展现了人间大爱,曾发行到海外感动无数人。
二、发展中的困境
新疆在发展电影产业上虽然具备上述显著的区位优势,但是创作资金匮乏、人才流失和创作本身出现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既和全国其他地方电影发展类似,还具有新疆的特殊性。
其中首要问题是人才流失。以天山电影制片厂为例,随着年代的流逝,一批老电影人退休或离世,以及一部分人离职到内地发展,前些年参与培训的一批年轻人还没有挑起大梁,更由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方式的局限,厂里难以招进更多所需要的电影创作人才。一向创作力量雄厚的天山电影制片厂,也面临人才不能及时得到补充,人才可能断档的危机。近些年新疆影视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为数不少,大多自谋职业,为更广阔的事业前景和理想多数选择了“北漂”生活。如何能形成人才回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创作资金匮乏的问题。电影的创作资金问题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尤其是中小成本电影,融资难度很大。目前新疆电影题材多数属于中小成本作品,融资很难。新疆的电影产业也曾出现过一头热的局面,主要是起于2010年初,新疆伊犁州政府为响应国家和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政策、繁荣边疆经济颁布的《新疆困难地区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因为税收的减免政策,曾有大量影视公司在霍尔果斯建立。然而这些外来资本却绕开投资新疆本土电影,这些公司备案的影片故事核是内地的、导演是内地的、演员是内地的、外景地制作大多也在内地。所以霍尔果斯开发区内的繁荣,几乎没有给新疆本土电影创作带来实际的效益,新疆本土电影创作资金依然匮乏。
其三是创作缺乏新鲜感。在艺术创作方面,新疆的本土电影存在扎堆的情况,如近两年国家致力脱贫攻坚,很多电影剧本创作就集中到脱贫攻坚;前两年“民族团结一家亲”,于是这方面题材就大量涌现:再之前还集中表现过援疆干部等题材作品……由于深入生活不够,挖掘内涵不深,作品情节雷同,且程式化、套路化,缺乏由内向外的张力,敷于表面的作品很难打动人。
三、发展新疆电影产业的启示
当下,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上的区位优势已让新疆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格局之中。新疆电影走过六十多年的发展道路,其创作体系是成熟的,曾经以国营带动民间、以重点地区带动地方的创作,在今天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下也在逐步向着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面对未来,当前新疆本土电影在国家西部开放战略大格局下,当扩展思路引进内资,利用新疆有利条件发展区内外电影领域的广泛合作,繁荣西部电影市场,使多方获益。结合当下的发展,启示如下:
第一,电影创作者要开阔思路抓住新疆多民族地区这个核心特点创作丰富多彩接地气的故事,挖掘民俗文化积极活跃的一面。同时,新疆不缺大题材,很多商业大片在新疆拍摄,很多文艺领域的获奖大题材也在等待改编。因此,新疆电影产业在做好中小成本影片的同时,也要创作大题材的大电影,让新疆电影具有大气象。
第二,要实现本土与内地的合作开发与资源共享。新疆电影人眼里要有内在的境界,同时也要把新疆电影的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传递出去,让那些寻找有背景、有故事的内地创作者能感受到,能产生共鸣,进而联合开发其独特的区域资源,让适合新疆题材的历史片、旅游片、公路片、探险片、科幻片等多类型影片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的独特故事。
第三,影视基地建设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新疆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卧虎藏龙》、《七剑》、《英雄》、《无人区》等电影曾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乌尔禾取景拍摄,让乌尔禾备受关注。近两年,吐鲁番鄯善县建立了“西域影视城”。在新疆建立影视基地,具有和其他地域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是让人羡慕的事情。但从总体开发角度来看,需要向东部比较成熟的影视基地学习,需要把影视基地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下,推行政策扶植的过程中,将旅游、影视产业的链条式发展融入其中,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
第四,政策支持要到位。地方政策对影视发展的刺激是最直接的。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为新疆未来发展再一次指明方向,“文化润疆”被正式列入新疆工作总目标之中。2020年底自治区终于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艺扶持激励资金管理办法》(后称《激励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对影视创作方面也给予了明确的奖励办法。笔者建议在激励政策上可以增加约束机制,采用更加切合实际的操作鼓励电影创作,对创作过程加以监督,真正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使优秀作品得以顺利完成并推向市场。
第五,要搞好与周边邻国的电影文化交流,要引得进来更走得出去。新疆具有我国最长的陆地边境线,与八个国家接壤。近年开启的中欧班列从新疆走向亚欧,铸造了新的“丝绸之路”,加深了中国与中亚、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曾连续成功举办过三届“亚欧电影展”,完成了这种交流的一部分,但离国家“走出去”的目标要求还相差很远。未来,“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已成定局且是国家战略,对自治区内外的电影人来说,都应该借这个契机重新审视新疆、重新认识新疆,新疆一定会为中国电影人打开一片崭新的创作天地。
(作者单位: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