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虎执导,侯京健主演的电影《三湾改编》已于7月19日在全国公映。影片讲述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三湾村领导“三湾改编”,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的故事。
近些年来,“三湾改编”多次出现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但单独把“三湾改编”拿出来拍摄一部电影还是头一次。当了40年兵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杨虎从当兵第一年起,就深知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的重要意义。“电影《三湾改编》的核心就是要讲清楚‘三湾改编’的由来和意义。”在杨虎看来,人物至上、故事为王,是他在这部影片中追求的艺术风格,也是讲清楚“三湾改编”的由来和意义的最佳表达方式。
时间紧,但一样要出“细活”
“连拍28天,还下了15天雨”,短短的几个字,已经把《三湾改编》拍摄难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拍摄中,我们始终是按照艺术规律在创作。”据杨虎介绍,在开拍之前,团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加之八一厂的创作人员都是军人,对于“三湾改编”的历史和意义早就烂熟于心,因此准备上是非常充分的。
“人物至上、故事为王”,杨虎用这八个字形容《三湾改编》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创作时间十分紧张,但杨虎还是把影片中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做了小传。“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小传中记录了人物当年说了哪些话,做了哪些事。他们的家庭背景、个性、职业状况等。”
在杨虎看来,上述所有额细枝末节,却给了影片巨大的力量,不仅解释了“三湾改编”本身,更是用电影的形式,再现了1927年,中华大地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群中国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影片中很多的革命先辈,都是二三十岁就牺牲了。他们中很多都是重点大学、海外留学归来的优秀青年人才,均为了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在杨虎看来,《三湾改编》是一部拍给当下年轻人看的电影。
他表示,影片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三湾改编”中的重要改革。“以往的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什么是‘三湾改编’,但这部影片,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三湾改编’。”
在真实中追求真实
拍摄《三湾改编》,与杨虎而言,最大的难点在于面对同一段历史,如何能够拍出新意。“如果只是把人家拍过的东西重复一遍,那就没意思了。”
杨虎把《三湾改编》创新的抓手放在了毛泽东这个人物上。对此,杨虎很有信心,“尽管演员侯京健出多次饰演过毛泽东,但在《三湾改编》,观众依旧能够看到一个和以往不太一样的毛泽东形象。”
在影片中,观众将看到一个在战场如何指挥、如何杀敌的毛泽东形象。“包括34岁的毛泽东如何拿枪战斗、遇到危险如何处理和他的心理状态。”杨虎告诉记者,当他用军人的眼光去审视这段历史,会得到一种不一样的角度。影片最大的真实是人物内心的真实,人物内心的感受要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除了人物外,表现真实的战场也是八一厂的强项。杨虎表示,影片中有很多长镜头,他利用长镜头不断地刻画人物,尤其是表现战场的情况。这不仅要求演员表演一气呵成,还需要美术等各个工种相互配合默契,这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强项。“长镜头很带着观众走进战场深入,观众会随着战况紧张起来,怎么还不开枪、快扔手榴弹……这一系列镜头体现出了战斗的真实性。服化道等各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才能体现出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