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湾改编》近期登陆大银幕。本片的创作完成,有几个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并不是所有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都担得起、称得上“重大”二字,但是三湾改编题材毫无疑问是属于这个行列的。三湾改编在我们的党史、军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性时刻,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时刻。因为这一刻如果熬不过去,这不到一千人的队伍在那时候被打垮了、散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很有可能在最初的时候就会夭折。
三湾改编确定的几条治军方略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了我们建设的是一支新型的和以前所有中国军队都不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另外,从三湾改编开始,我们的军队中设立士兵委员会,在制度上保证了官兵平等。这两点是中国军队与其他的军队甚至其他国家军队的根本性区别。其实每个国家的军队都有自己特色的军事文化,都是为了激励士气,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但中国军队的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军事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中国军队有自己的军魂,这个军魂就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讲述的就是中国军队确立自己军魂的故事,所以这个题材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其次,《三湾改编》在中国军事电影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人民军队的每个发展阶段、重大的历史节点,都有军事题材电影来表现,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特色。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影片来讲三湾改编的故事。此前的《秋收起义》(1993),结尾就是三湾改编后走向井冈山,但它不是主要讲三湾改编的。像本片这样浓墨重彩地专门讲三湾改编,在中国军事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此外,本片在艺术上的开拓,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进行了一次有益探索。最近这几年,当代军事题材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涉军题材)之后,加上之前的《战狼2》、《红海行动》,中国电影票房榜的前三名正好被中国的陆军、空军和海军占据了。相比之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好像还没有能跟这几部作品在影响力上相匹敌的。在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某种意义上承担的是影像版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但它们既然是教科书的艺术版本,就要尊重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本片在创作上有几个特点。一是高度尊重史实,严格参照了权威的军事史料。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肖裕声将军亲自领衔编剧,保证了影片在史实上的权威性。影片完整地讲述了从秋收起义发动,到三湾改编后上井冈山的全过程,尤其将重点放在了三湾改编的原因、过程上,如实地再现了为什么要“党指挥枪”,为什么要“支部建在连上”,以及它们的重大意义。这种高度尊重历史的创作态度,确实需要未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学习借鉴。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影片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军史文献片”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这一段重大历史。影片的教育属性显然要大于商业属性,它不一定要去追求票房,而是应该送到军史馆,广泛地进入中小学,配合革命历史的基础性教育,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军史文献片”的功能,也是对八一厂“军教片”传统的传承。
二是影片很好地平衡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尤其是毛泽东的形象。这两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革命历史人物的选角有一种新趋势,不像过去那样简单追求外在形似,而是越来越重视对内在的“神”的把握,这在今年的《觉醒年代》中表现得就很突出。本片主演侯京健至今已经12次饰演了毛泽东,成为了获得广泛认可的新一代的毛泽东饰演者。在本片中他通过自己传神的表演,展现了毛泽东的精神高度和个人魅力,刻画了毛泽东不刻板、不教条,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非凡的创造精神。
本片非常注重道具的使用,注重象征意义的传达。毛泽东身边的一支拐杖、一把斧头、一支枪,在不同的时期传达了他不同的心境,尤其多次出现的手枪的意象,传达的正是“党指挥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主题,而片尾队伍的火把,显然则象征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影片用了很多细节,余洒渡、苏先骏等旧军官随意处罚士兵、大吃大喝、甚至在行军路上让士兵擦皮鞋,这与普通士兵一块红薯都舍不得吃完、毛泽东脚上有伤都要把马让给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也充分说明了为什么旧军队必须进行革命化的改造。这些细节为影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结合。
人民军队的历史本身就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学党史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本片试图解答的就是中国军队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为什么“好”,为什么能够一直拥有无坚不摧的战斗力,答案就是因为我们的军队有自己的军魂,就是因为能够始终坚持官兵平等。这些制胜法宝,其实在三湾改编这一历史性时刻就已经奠定了。可以说,影片《三湾改编》为建党百年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本生动鲜活的教材。
(作者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