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与电影结缘,始于1905年的《定军山》。河北的戏剧电影《宝莲灯》、《钟馗》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袁淑梅作为中国评剧界的后起之秀,从小刻苦学艺,潜心钻研,转益多师,创排演出过近50部传统及现代剧目,曾拍摄了评剧电影《西柏坡》初试锋芒,近年又创排了戏剧电影《安娥》,2020年11月夺取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优秀戏剧电影提名奖荣誉,为我国戏剧电影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如何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这一中国文坛的“世纪之问”,不单传统戏曲艺术需要回答,也是当代戏剧电影创作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党中央提出全面实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我们有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的遵循。
自2013年底,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根据河北2011年至2013年间影视剧创作、播映及社会反响实际,适时在《人民日报》(2013年12月6日)发文,率先提出中国影视界的“河北现象”,之后的几年中相继有论者提出了文学、出版、戏剧等领域的“河北现象”。
仲呈祥主席提出的“宝贵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河北现象”昭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艺术发展道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二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高扬起地方文化特色和优势的旗帜,努力实现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广招天下之人才,努力培养本土优秀人才,实现影视艺术生产力诸要素强强联合,以确保作品一流的思想、一流的质量。
以此标准来衡量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石家庄市评剧团近8年来的做法,无一不验证了它的科学理论价值。如动画电影《西柏坡1》、《西柏坡2》,以动画电影形式呈现革命圣地西柏坡发生的故事,教育青少年不忘初心使命。今天我们一起研讨的这部评剧电影《安娥》,正是在深入挖掘石家庄籍文艺名家、凝聚河北地域文化元素,彰显燕赵文化风骨,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评价戏剧电影《安娥》的艺术成就,我总结为三个“相当好”:
(一)剧本相当好。评剧电影《安娥》由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刘兴会,河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青年编剧刘融融联合编剧。评剧电影《安娥》具有深厚的创作基础。该片的创作是在原创现代评剧《安娥》(刘兴会编剧)的成功演出,并多次代表评剧剧种、代表河北省参加了一系列国家级演出活动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提高又一次新的尝试和超越。该剧经专家考评遴选,成功入选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这是十几年来河北省唯一的入选剧目。该片剧本为深化主题、施展演员表演魅力、设计音乐唱腔、导演进行戏剧电影语言转化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影片以极省俭的笔墨交待时代背景,创造了观众进入审美欣赏的代入感。人物出场,一箭多雕:塑造形象,先声夺人;亮明立场,旗帜鲜明;张扬文彩,气势如虹。编剧以田汉、安娥二人的爱情线为“经”,以他们天才的铁血创作活动为“纬”,真实巧妙地编织出他们二人的绝世传奇,塑造了安娥从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光明的文艺青年成长为一个有坚定革命信仰、充满热血激情又大胆追求真爱人生的革命文艺女战士形象,展示了田汉作为进步作家艰难转变文艺观以及热心帮扶进步文艺青年成长和丰富的个人情感世界。
(二)以尹大为导演为首的电影制片团队相当好。成功的戏曲电影导演往往是在戏曲(舞台)艺术和电影(视听)艺术之间寻找最佳切合点。原创舞台剧《安娥》的成功演出,为该剧的电影拍摄打下了坚实基础。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该影片的拍摄,剧组特别邀请国家一级导演尹大为执导,并与其创作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影片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
运用电影视听手段转化戏曲艺术优长,弥补其假定性、程式化的“简单”,在戏曲艺术“留白”处加上合理化写实内容,从而达到和满足观众对戏曲电影的审美诉求需要。这是戏曲电影导演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途径。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会因电影技巧的使用影响到对戏曲艺术之美的接受娱悦,感觉自然熨贴便是成功之举,视为上乘,“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我们在观影中也不会察觉到摄影机在跟随角色的表演情绪线在运动,其实,导演一直躲在摄影机后操控着现场各个角色精彩瞬间表情的影像采集。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行云流水般的场景、人物和画面。
(三)袁淑梅领衔主演的演员团队相当好。戏曲艺术本质上是“角”的艺术。传统戏迷去剧场看戏,主要是去“听”戏。因此,戏剧电影正好可以将传统戏曲艺术这两大特征,通过电影视听艺术手段加以转化,在电影视听环境中去发扬光大。
安娥由袁淑梅饰演。她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艺德楷模获得者;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委员;省管优秀专家,省燕赵文化英才,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领衔主演。袁淑梅从1976年学艺开始,到担当领衔主演,在45年来的艺术生涯中,既有对艺术创新的思考,也有在奋斗中的坚韧与艰辛,但她总是那样豁达、向上,充满了激情。袁淑梅以唱念做打文武兼备、嗓音圆润甜美、表演朴实大方、戏路宽广为特点,在评剧界颇有名气。她演出的剧目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既演花旦戏,又演青衣戏,且最擅长刀马、武旦戏,还能扮演老旦、彩旦等,堪称文武全才。她主演的《花为媒》、《刘巧儿》、《乾坤带》、《张羽煮海》、《杨三姐告状》、《天山丽人》等精彩演唱渗透着新(凤霞)派风采;而《秦香莲》唱腔低回委婉,颇有白(玉霜)派韵味;《半把剪刀》从青衣演到老旦;她主演的传统戏《杨八姐游春》、《红珠女》、《五彩水晶山》有文有武,唱念做打俱佳。尤其是新排现代戏《神河口》、《淀上人家》、《西柏坡》、《月嫂》、《安娥》更具有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特点,她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砥砺前进,成果显著。袁淑梅从艺45年来,不负韶华,令人赞叹。
电影特写镜头艺术手段的运用,突出和放大了袁淑梅扮相的“魅”,凸显了其眼神中的“情”,以及袁淑梅版安娥形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韵”。尤其还要说的是袁淑梅的声腔,饱有新(凤霞)派风彩和韵味。《安娥》剧中五个核心唱段声声入耳,字字入心。可谓声情并茂,形色绝伦,更有辅以电影交响乐伴奏的效果,大大超越了戏曲舞台剧场效果的感染力。
红花绿叶扶,好汉众人帮。袁淑梅以自已的德艺双馨、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羸得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支持,在众多艺术家助力下,将河北籍安娥的艺术形象,通过河北人袁淑梅饰演,不断打磨完善,最终得到业界和观众认可。相信近期在这里举行的电影首映礼及规模空前的专家研讨会,将成为河北石家庄市的“城市记忆”。
(作者为中国影协理事、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