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单部影片投资的巨额案例将难以持续,产业很快就会进入到资金链低谷的状态。这是所有投资行业的正常规律,也是市场规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风向标。我们对电影产业出现资金链低谷状态需要放平心态。但是在这个清醒认识面前,我们还要看到造成资金链低谷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逐渐退场,因为政府的资金供给同样出现了低谷现象。
简单梳理一下,电影产业资金链问题由几个因素发酵而在逐渐显露。一是长期以来产业已经形成了“高举高打”,影片的投资逐年升温。升温的原因在于市场扩大,票房上升,因此主创人员的要价水涨船高。资本是跟涨不跟跌的,也是投资投机两位一体的。在被政策放纵冒险逐利的情势下,电影的投资不论制片还是发行和院线,在2018年之前都已经达到了顶峰。这意味着周期性调整将会出现。
2018年之后在制片领域仍然继续着态势,但是,第二个因素出现了,这就是政府的资金加大介入,很多省市把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甚至是文旅产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政治宣传的手段之一,因此不惜地方资金捉襟见肘时仍然集中部分资金投入。这个时候的电影产业是看不到危机的,而且随着一些民企上市公司走下坡,政府的支持有大力替补之势。这种替补能够支撑的时间不可能长,事实上也不长。
行业的大幅度看涨,让产业中的企业家们,让行业中的“艺术家”们不乏随之膨胀者。在一个貌似很有钱也很有流量的圈中,出轨翻车者接踵而至。查税、查工作室、查阴阳合同等,国家开始行动。一些乌七八糟的事件又令得“娱乐圈”声名狼藉,尤其严重的打击在于恶劣艺人的被封杀导致投资血本无归,所有原先看好电影产业的人开始退避三舍。
第三个因素是从2017年开始单体影城的效益下滑,到了2018年单体影城投资的资本退潮现象开始出现并逐渐加剧。在资本退潮面前,院线和影城管理都开始变得吃力起来,然后开始淘汰人员。整个行业的薪酬水平也就呈现出了只降不涨的状况。单体影城的业绩下滑带动着整体经营表现的担忧,好在行业中人不乏积极面对,想尽办法自救。
每一年总有一些影片“爆款”,它带给了人们希望。并且《我不是药神》、《战狼2》、《你好,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贴在这一波产业高峰的后发效益上,尝到了巨大的红利——不要忘了这是产业高峰的后发效益。随后,出现了第四个因素:疫情。电影产业在这一波打击面前最缺乏自卫的能力,直到今天,租金和人工仍旧是影城管理者无法释然的难关。
但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电影产业至此的大好局面也有四个因素。目前就是四个“阳”的因素与四个“阴”的因素博弈看哪一边最后胜出。好的因素即“阳”的因素是:国家城镇化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各种新型的城镇建设保障与人口结构提升措施正在出台落实,包括最近为实现社会公平、限制资本对于教育的市场化倾向变本加厉的措施,深得民心。城镇化和人口结构改变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大红利,这对电影产业发展会提供持续的动能。
其次是产业正在出现传统大影业公司以外新的影业公司,他们构成着今天电影产业新的第二方阵,其带来了创作的新思路,可以代表产业在经历市场的一番风雨之后顽强的韧劲,而他们创作的影片自然还需要磨砺,成长起伏坎坷,但已经彰显了新的冲击力。他们本来是最盼望资金扶持的,他们也盼望得到政府的扶持,因为市场不再稳定,政府作用在彰显。
第三是时代风向标的指引使得新的创作方向正在出现并且成熟,当代观众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为新的题材和新的故事提供着市场坐标,今天的市场所需求的影片内容和主题倾向更加多元,主旋律在国家振兴和民族自信上吸引着年轻人,很多久已尘封的主题和题材从国家宣传的角度重新进入市场,当中很多作品都在经受残酷的挑战。
第四是中国疫情控制走在世界前列,市场恢复非常鼓舞人心,尽管屡有反复与挑战,但是市场很有信心,政府能够在比较短的周期之内控制局面,不会再有大面积封闭市场的可能。正面的四点分析是成长中的因素,当前自然还未能使得退潮的资本有信心恢复原先的状态,但是政府大概率不希望再看到资本肆虐电影产业的状况出现,而资金链还不同于资本,资金链指的是能够出钱的产业前端的实力。
需要重视的正是因为产业面临的负面压力,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资金链危机的严峻挑战。当下首先是很多正在筹拍当中的影片融不到资金,有的影片已经筹备很多年了,因为资金不落实而贸然开机,结果中途停了下来,损失巨大。有的勉强拍摄完毕,但是没有预留宣发费用,等到宣传发行启动了,没有宣发费,影片的发行变得很被动,不得不随便裸发,而辛辛苦苦摄制完成的影片在市场上只能眼睁睁看着打水漂。
百年大庆之后,政府大投资的事情很难再出现风起云涌了,那些瞄着政府出资的影视公司搞不好就要关门。资本的回缩和政府电影产业投资的降低变成了最明显的信号,预示着整个产业开始步入下行。这个夏季的第一个月全国票房只有二十多亿,远低于正常的往年同期,是市场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警钟敲在市场上,震撼在投资产业的各式人等心中。于是有钱的会捂紧口袋,政府自然也会加强考核,一句话,现金为王,投资需谨慎。
接下来会看到很多制片公司关张,一如这两年很多的影城已经易手,或者已经关门大吉一样。所以这一轮资金链低谷不仅有正常的市场规律起作用,更有现实当中值得深思的环节。试想,电影公司把政府的资金当成摇钱树,而政府也把投资电影当做一方政绩,这种本非产业的行为本来就难以为继,是否就应该当断则断呢?
电影产业应该完善市场规则,让制片发行交回给市场,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还是地方政府成为市场的主体,一旦这个主体运转不灵,因此产业就无所措手足了呢?资金链和资本的低谷自然伤害到很多的从业人员,今天保护依旧在一线从业的团队变得更为重要,因为没有人就没有事业、产业,试问现在有没有想过怎样保护他们呢?
资金链跌入低谷,下一步上中下游都会波及,而非仅仅是制片业,而上中下游是会彼此影响,互相掣肘而整体地伤害到产业生存的,产业前瞻性政策当会如何出台,创新的平台此刻应该是呼之欲出的时机,那么怎样引导新一轮的创新,以化危为机?这些问题不仅是某些环节的人们需要回答,所有行业中人都要考虑这些问题。
问题转为课题正是要下一个阶段全产业中人回答的,我的答案是,电影产业本来就是在没有大资本、大资金的时代开始的,发展到了今天,也无需背上“两资”包袱,不必再对资本和资金抱以幻想,应当怎样既有正能量,也合适市场,就怎么来。从自身的择业开始,用自己创造的价值争取多方支持,舍此不能迎战下来的苦战,也不能在漫长的艰难岁月中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回到电影的初心,回到改革开放的市场创新,回到团队和人的第一重要性上来。个人如此,企业也要如此,上游要思考如何从一部部影片的市场检验做起,学会总结经验;中游要思考如何从做好宣发开始,如果没有宣发的两把刷子就退出产业,不能滥竽充数,或者瞒天过海;下游从巧妙地经营好自己的影城做起,不懂得运用互联网和社交手段做市场营销的就不要占着位置了,不热爱电影、不热爱观众的也不要留在影城了。
关键的关键在于整个产业对于资金链的低谷危机必须调整好政策和战略,要有格局上的安排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守着的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拥有档期、强片和节假日以及城镇化速度、人口结构等等优势,需要的就是如何布局一个赢得更多流量的多元化而非单向度的上中下游,尤其是如何搭上智能互联网的快车。最近,央视在短视频成功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央视频”并广招会员等举动,所有创新在在值得电影产业学习,在布局上我们可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