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变迁中这些痛苦的经历会让我们产生共鸣,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些成长中的痛苦经历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多数发生于你生命中比较敏感的时光。这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东西,也是带来优秀、感人甚至有趣的电影叙事的东西。”
——《救猫咪》
《兔子暴力》讲了一个很“时髦”的女人救女人的故事,但它不是好莱坞女向爽文,而是一出低沉、复杂的女性悲剧,它像座用镜子做成的女监,里面囚着各式各样的女孩、女人,将她们在囚牢里冲撞、挣扎的创与痛,照给我们看。
英文片名:Oldtown Girls,开片定场镜头里出现三个衣着时髦的女中学生,随之作为故事背景,镜头拂过一个老旧的小城,那城里有旧农村的痕迹,也有被废弃的大工业的印记,很典型的一个中国老城。我们都知道,艺术片不同于类型片,艺术片的人物不活在虚拟的假定戏剧情境里,而活在一个尽可能摹写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并且其人物的动作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有机越密切,这部艺术片的成色便愈佳。
后来,影片通过女主角万茜之口,更是直接点明了故事的来处——米易,这座小城隶属四川省攀枝花市,安宁河与雅砻江交汇处。跟很多小城一样,在老城区之外,平地而起一座新城,中间用一条隧道相连。我的家乡就有这样一条隧道,每当我穿过这条隧道,如片中万茜所说,就像进入一个时间隧道,这头是我亲历过的旧时光,那头是我未参与的新世界。
电影里,她们——三个女孩和其中一个女孩的妈妈,一行四人到了隧道口,但影片没有让她们穿过去,而是将她们困在了这头,正如片中她们的际遇,她们都困在自己的牢里。与男性的自我中心主义不同,女性的一生往往执着于情感世界中的相互关系认定,困住她们的牢也往往源于对某段情感的踟蹰或执着。明明可以通往外面世界的隧道于她们虽然不通,但那黑黑的隧道口短暂的化身为情感的树洞,让每个女性都能诚实的面对心底的渴望,果然,她们的渴望全都与爱有关,有女孩喊出暗恋的男孩的名字,有女孩喊“爸爸,放我走吧”,有女孩对妈妈说:“我愿意,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
影片的整体戏剧张力集中于也是最值得人琢磨之处是悲剧到底怎么一点点酿成的,编导的节奏控制得很好,前面一直在不紧不慢准备着促成悲剧的各种成分,精工细笔的描摹着这出悲剧的底色——老城里生长的三个女孩无一不受困于这个城最常见的苦痛——贫瘠、离散,但三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少女又各有各的不幸,富家女金熙除了钱什么都没有,除了粗暴怼人就是靠自残、假绑架来舔舐内心伤口,乖乖女马悦悦有个自卑又狂暴的爸爸,一直战战兢兢承受着笨拙、粗鲁、一厢情愿的父爱;主角水青父母离异,父亲已经重组家庭,无地自处的她把重逢的妈妈当作诺亚方舟。
如果水青的妈妈曲婷不回来,这应该是一出平静的悲剧,少女们在平静中绝望,在绝望中沉沦或突围,而昔日小镇的文艺青年曲婷的归来,炸开一滩死水,让悲剧来得更“抓马”了一些。曲婷欠了赌债,本来想回来卖房筹钱,可老城老房根本卖不掉,眼看还钱期限已到,水青为救母铤而走险,意图假绑架自己的好友,阴差阳错,最终导致误绑、误杀。隐隐作痛的内伤就此终于敞开成血淋淋的创口。
曲婷,是个值得说道的角色,如果没有她,《兔子暴力》只是一部自怨自艾的青春伤痛片,而有了她,《兔子》露出了不那么乖不那么揽镜自怜的更成熟更世俗也更真实的一面。扮演者万茜,表演是极好的,但相对于曲婷,她可能有点太讨人喜欢。曲婷,身上投射了创作者对于女性更为复杂也更为客观的观感,她自视甚高,是小城走出来的舞蹈家,从电影里看,舞是会跳的,但跳得多好倒不见得;爱虚荣,爱“撩汉”,智商也不够,惹麻烦自己搞不定还连累家人,但与这些显见的缺点共存的是她依然可爱,她肆意生长、浪漫热烈,像个永不长大的小女孩。很难不爱上她,毕竟,爱只是一种感觉,不需要绝对正确才能爱。中国文艺作品中太多完美的“女德楷模”,像卡门、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带有明显瑕疵的女性角色并不多见。
《兔子暴力》总让我想起早年间的李玉,它甚至比李玉更好,起码在最后一段失控的凶杀,导演申瑜表现得非常稳健,分寸尺度刚刚好。艺术电影中的凶杀不好把握,因为两者存在一种叙事张力的悖反,一涉及凶杀就很容易进入类型电影的封闭式、“内指向”叙事张力,因为观众对凶杀这一非寻常事件的关注度会高于其他一切,而艺术电影从本质上说追求的是开放式的、“外指向”的叙事张力,它应该向外指向生活,而不是向内指向某个戏剧冲突或戏剧元素。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无疑是娄烨和刁亦男,娄烨还是偏艺术片一点,而刁亦男的处理偏类型多一点。女导演截止到目前看来在犯罪片方面依然没有显示出跟男性导演相等的驾驭感与稳定度,申瑜在《兔子暴力》中对于失控的凶杀的处理很聪明的固守在她的人物立场里,没有去生硬追求犯罪段落中的凌厉与冷感,而是以人物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人物的反应动作为基准,主观真实表现了两个笨拙的犯罪者,是如何一步步坠入犯罪深渊的。杀人之后,故事也没有做更多的延宕,直接以此为尾声,既能做到余音袅袅,也避免了观众更多的注意力进入到凶杀案及其后续中。
故事尾声,一辆车,载着三个穷途末路的女性驶向黑暗。水青回头看向被自己无辜杀害的好友,两人最后的交谈犹在耳边,好友最后的愿望是能摆脱暴虐的父亲,去成都跟大学同学一起租房住。想起一篇文章讲述为什么有那么多宁愿漂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回老家的女孩,其中一个女孩非常理性地回答:因为在中国,越往乡村走,留给女性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空间越狭小。
电影里水青搭上了自己,搭上了另一个无辜女孩的性命,还是没能成功营救妈妈。而电影之外,这些日子陆续翻车的几位演艺明星被网友找出这样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由单亲妈妈养育的孩子,随之问责的鞭子便指向了这些妈妈:“你们是怎么养孩子的”?妈妈们饮泣,忏悔,自责,而那些离婚时理直气壮将管教孩子的责任全权扔给妈妈的爸爸们呢,此刻他们又在做什么?想什么?
我相信绝大多数母亲都是尽其生命中的所有在养育孩子,欲强壮一个民族,须先强壮他的母亲,想要孩子们拥有健康充盈愉悦的生命,请先让他的母亲拥有健康充盈愉悦的生命,当母亲自己都活得捉襟见肘、如履薄冰,她真的已经没有多余的生命能量能传递给她的孩子。
救妈妈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