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通常以灾难事件或末日景观为观众提供超越日常经验的视听冲击和心理情感体验,叙写英雄主义光辉的同时激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辨,传递并且塑造捍卫人类家园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意识。毋庸讳言,灾难片一直是中国电影类型化尤其是主流电影类型化的短板。如何与主流叙事同频共振,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建构与传播,是中国式灾难片类型化多维拓展的深层命题。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的电影《峰爆》,讲述了史无前例的地质灾害突降县城,山体滑坡、泥石流接踵袭来,行将吞没县城,十六万民众命悬一线。在二十四小时天崩地裂的巨大危机中,以洪氏父子为代表的中国铁建英雄们(前身中国铁道兵)逆天灾而行,展开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影片以当代中国铁建英雄们对抗灾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叙事主线,险象环生的灾难奇观与温情动情的抗灾叙事并行,塑造了救灾抢险、舍己为人的当代英雄群像,在银幕上为中国铁建谱写传奇颂歌的同时,也对中国灾难片的主流价值引导和视听特效技术进行了有益、有效探索和拓展。
人性化的“求生”和英雄化的“拯救”是灾难片核心的类型叙事线索,在当前的疫情语境下,观众对抵御灾难的情感心理体悟则更为直观直接,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当下的灾难片想要与观众进行有效乃至无缝对接,则必须在个体情感心理体验上实现更高更具张力的同频共振。作为一部有人性温度、社会深度、人类情感精神高度的灾难片,《峰爆》并没有陷入单纯的灾难场面展示,单纯的视听奇观,而是力图把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人化叙事,重视个人性格的刻画塑造,呈现感染观众的日常情怀,在密集呈现灾难特效和动作奇观的同时竭力建构出层次丰富的家国情感世界,润物无声式地完成了主流价值观的建构传递。影片以父子情回溯家庭的隐秘往事,以恋人情勾勒新时代青年无畏奉献的责任担当,以战友情彰显中国铁建人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与以往救援题材单向度的国家叙事不同,《峰爆》以丰富的人物群像围绕救灾主题建立起了有温度、有力度的情感叙事,从不同关系角色的视角出发,洞悉地震险情中常人无法体验想象的重大挑战和情感遭遇,从个体情感体验入手折射出父子、恋人、战友在面对抢险救灾时的人性闪光点,有效代入观众,进而被角色魅力所感召,认同人物行为所带来的价值意义。
《峰爆》尝试突破传统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单向度设定。在多组人物关系中,老洪和小洪的父子情感线索作为主线,有别于以往主旋律电影稍显简单的家国同构。影片虽然对英雄主人公也进行了精神上的提纯,但在彰显英雄本色的同时不掩饰其作为普通人的私人情感,家庭内部遗留的叙事矛盾为人物性格和情绪上设置了核心的叙事障碍,使得英雄成长行为更具有弧度,既丰富了角色背景和性格历史,在影片高潮部分表现超越性的牺牲精神时,也同步实现了个人救赎的亲情修复。可以说,《峰爆》在塑造英雄形象时,最大限度地摆脱了以往英模片苦情说教的叙事模式,以“父子关系”化解了主旋律电影中惯有的英雄因个人得失与崇高目标牺牲的两难境地,同时也在叙事上完成了“英雄形象族谱”的现代化转换升级。黄志忠饰演的父亲形象,正是老一代中国电影所树立起来的英模形象,高度律己,舍家为国,对自己对家人都是近乎于不近人情的“苛刻”。这种形象是中国电影自建国以来在传统主旋律电影中惯有的“由国及家”的角色设置,但年轻观众可能已经“无感”。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家国同构的叙事已经向“由家及国”转变,朱一龙饰演的儿子则是在家国信仰和父性精神的双重感召下克服了心理障碍,最终与父亲和解,矛盾实现了英雄的自我救赎。影片也通过化解父子矛盾冲突的化解最终完成了从中国铁道兵到中国铁建人英雄精神的代际传承。同时,影片还塑造了陈数、焦俊艳饰演的立体丰满的巾帼英雄形象,她们果敢决然、充满勇气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也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成为了情感上的“俘虏”。
在整体格局上,影片中的牺牲和奉献行为并没有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多重情感割裂开来,反而展现了较强的统一感;在突出牺牲精神的同时,影片整体的情感逻辑、行为逻辑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以每一个个体生命为本,价值建构与呈现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面临地震危机时,“家可以重建,人必须活着”;为了拯救人民的生命,必要时可以牺牲十年心血建成的高铁隧道,这种以生命体验为核心、践行“灾难面前,生命至上”的叙事策略既体现出“民本、民贵”的中国传统文化视点,也彰显出鲜明的“中国式救灾”态度。
在类型电影中,银幕英雄形象塑造是彰显文化价值的重要精神指标、文化指标。好莱坞超级英雄遍及全球银幕,成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中国电影如何针对新的社会情境塑造新的英雄形象,以人类共同价值不断修正英雄叙事,在感召本土观众的同时于国际影坛产生共鸣,也将是中国电影发展和传播的深层持久命题。《峰爆》与《流浪地球》、《烈火英雄》、《紧急救援》等电影组成了国产灾难片的类型复合叙事群,即将灾难叙事与家国情怀相结合,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个人英雄,而是以国家话语施行拯救叙事策略,当地震、火灾等灾难符号危及人民生命财产,通过国家力量的各类拯救行动确立起具像化的国家形象,化解危机,以此消除群体所面临的灾难恐惧,进而建立起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意识。《峰爆》在主题上也承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影片中陈数饰演的一线基建负责人所言,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在灾难面前,西方人的传说是诺亚方舟。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影片所彰显的正是中国铁道兵到中国铁建人半个世纪以来移山填海的精诚之志,更是中国人面对灾难时共济天下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峰爆》的灾难和动作特效场景超过全片一半的容量,特效镜头超过1600个,影片以高强度的特效视听创设出令人震撼甚至恐惧的地震、泥石流等灾难场景。影片的灾难奇观表现也是随剧情逐步升级,在叙事节奏上形成了情绪累积的爆发力和威慑力,令观众更容易代入情感体验,与主人公一起直面生死存亡的艰难选择,在惶恐与绝境中经历人性考验。《峰爆》的特效制作,无疑能为中国电影的特效发展、视听奇观打造做出有益探索,也或成为今后国产灾难电影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从当前产业环境来看,《峰爆》将灾难场面、视听奇观、极致动作、英雄群像、家国情怀共融于类型叙事语境中,是近期难得的头部电影作品,将为出现低迷的电影市场注入活力。疫情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点低迷甚至一度停摆。毫无疑问,当前中国电影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艰难时刻乃至至暗时刻,面对疫情的持续性影响,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调整。95后、00后观众更多选择了从非电影院渠道观看电影,导致2021年暑期档票房只有73亿元,同比2019年下降近60%。中国电影正面对观众流失的风险,亟需利用头部类型电影打造影院的“注意力经济”,以期带动观众,点燃市场,吸引年轻观众群体重返影院。与电影中对抗天灾的大无畏精神相一致,现实中也需要更多像《峰爆》的头部类型影片来引领市场,实现电影市场的“紧急救援,中国式救援”,为电影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