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8日,纪录电影《大学》在京举行研讨会。影片监制雷建军、制片人梁君健、导演孙虹、王静和柯永权等与张宏、尹鸿、赵捷、李舫、康伟、宋智勤、覃川、何苏六、乔锦忠、谭政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不少专家被影片所传达的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情怀所打动,认为《大学》记录并捍卫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光,是一部能够净化心灵的纪录片。
纪录电影《大学》呈现了四个清华大学的师生在2018至2020年间所经历的重要人生转折。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00后考生严韫洲,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清华大学;清华水利系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挥别象牙塔,经历一番艰难抉择后更坚定了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旅美十年的“哈勃学者”蔡峥入职清华天文系,带回一个“仰望星空”的大胆尝试;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钱易院士在83岁时迎来了她的荣休仪式,但她依然躬耕于三尺讲台,步履不停。
导演孙虹介绍,《大学》从2018年开始启动,总共110分成片,超过1000个小时的素材,片名中的“大学”二字,指的不是一所大学,而是每个人求学的时光,每个人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孙虹说,希望通过影片“把青年人的理想和信念不断传递下去。”
影片中关于理想、选择、坚持、责任的探讨,得到了在场专家的高度好评。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称,自己在片中四个人物的状态中,看到了四种精神——第一是奋斗精神,第二是人文精神,第三是科学精神,第四是奉献精神。他同时感动于影片对清华师生家国情怀的展现,“清华人从来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这是清华身上所具备的非常明显的特点。”
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感动于片中人物根植于土地的志向,“《大学》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人物植根于土地,但同时他们都有理想。像电影中,哈勃学社蔡峥回来以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我就突然想起来钱学森在离开中国的时候,去美国留学时发表的一篇文章,意思是说天空是那样的神秘,我们没有,我们要改变它,要征服它,把中国航天事业推到那样的高度。《大学》给人留下的就是这种志向,就是家国情怀,为祖国奋斗的精神。”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李舫赞赏影片的创作团队,称赞他们拍摄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平凡的、朴素的、紧粘着大地行走的。有着纪录片朴素的本心。”她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走进影院观看《大学》,传承理想信念。
作为《大学》的监制,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谦虚地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参与就是“敲边鼓的”,他认为从创作上讲,《大学》完成了最初的想法,“就是以清华作为一个缩影,作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尹鸿透露,影片创作时,主创们一直在沟通,我们写清华,但是一定要走出清华。影片取名《大学》而非《清华大学》,正是因为“清华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我们把清华人当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从青年知识分子到老一代知识分子,从缩影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杜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