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是传递反思精神、见证人性光辉的重要电影类型。近年来我国灾难片佳作频出,在类型框架下对人物塑造、视觉奇观与主题表达等方面不断探索突破,在大银幕上展现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民英雄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最新上映的电影《峰爆》,以中国西南某县城因地质变动引发的一系列突发地质灾害为背景,表现一对父子为代表的铁道兵部队带领县城16万居民度过生死危机,并成功保住修建十年、即将竣工的隧道。电影《峰爆》让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再次发现灾难片叙事方式和内涵赋予的新可能。
中国语境下父子关系的构建与升华
父子关系是灾难片常见的表现内容,如美国电影《后天》中身为气候学家的父亲杰克虽与儿子山姆一直心存隔阂,但得知儿子身在气候异变的纽约后,他冒险前往展开救援。灾难片对父子关系的表现,往往局限在拯救与被拯救的简单框架内,通过描写一个小家的拯救过程,以点带面折射灾难全景。
《峰爆》突破了父子关系的表现局限。电影中,父亲洪赟兵是一名老铁道兵,儿子洪翼舟是现任爆破研究室主任,这样一对同样具有职业精神的父子,面对塌方险情,第一时间都选择了舍小我顾大家。老洪挺身而出帮助县城落难居民,遇到塌方后带领乘客在山洞中求生;同一时间小洪在云荡山勘测经历滑坡,不顾生命危险,继续用无人机探测数据。
山洞中遇到的险情抉择,成为这对父子迥异性格与工作风格的体现。固执的老洪仍然在用老铁道兵的原始经验做出判断,小洪则手握仪器凭借数据分析进行预测。老经验与新技术的碰撞,不是新旧有别,而是相互支撑、薪火相传,这也正是片中父子二人关系的真实写照。
在电影《峰爆》中,父子关系的发展始终与救险情节紧密衔接。当小洪无法克服对水的惧怕,在父亲面前坦诚自己的心结;为了带领受灾群众逃出隧道,老洪只身入水探路,小洪则最终突破心理恐惧,在水中救起体力不支的父亲,父子联手带领群众成功脱险。影片对父子关系的表现并无刻意煽情,通过儿子递给父亲的一杯暖身的咖啡、父亲帮儿子穿好登山鞋等细节,使父子情感自然递进。
《峰爆》对父子关系的表现,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人物关系和解,而是通过父子联手完成爆破任务,将人物关系进一步升华。为了阻挡滑坡泥石流侵袭县城,需要人工把炸药送入峭壁上的山洞,本已成功脱险的父子选择再次出动、搭档完成任务。徒手攀岩的危险情景,既是化解灾难的关键情节,又是父子关系的情感高点。当父亲最终因为给儿子做攀登的脚点而坠落悬崖时,画面着重呈现了父亲在空中微笑着敬出的最后一个军礼。诗意化的镜头呈现,完成的不但是父子关系的升华,更是新老铁道兵的精神传承。
灾难只是叙事的背景,灾难中展现的人性之美和共通的爱意,才是灾难片带给观众的终极反思。《峰爆》注定会成为中国灾难片作品序列中充分描绘亲情的佳作。
情节、情感与视觉奇观的有机融合
灾难场景承载着展示视觉奇观、发展情节、渲染情感等众多叙事功能,是一部灾难片艺术与技术“含金量”的集中体现。但灾难场景的展现也很容易陷入单纯“炫技”的泥沼。电影《峰爆》对灾难场景的展现并没有被视觉奇观喧宾夺主,而是让视觉奇观成为情节发展与情感推进的有力推手。
双线并置是电影《峰爆》对灾难场景的呈现特色之一。当第一次塌方事故出现时,父亲老洪与儿子小洪还没有碰面,导演以平行剪辑同时展现出父亲与儿子所处的不同险情:县城大面积塌方,父亲紧急抢救车里的乘客;儿子悬吊在峭壁之上,但仍坚持用无人机搜集数据。当二次塌方出现后,父亲坠落到地下隧道,勇敢地带领受灾群众在山洞寻找逃生出口;儿子则为了援助父亲,在不断塌方的山路上开车狂飙。借助双线并置,影片展现出多样化的灾难场景,观众可以同时感受到灾难发生时不同视角下的迥异情境,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叙事浓度。
双线并置也使镜头紧密跟随事件双方,通过交叉剪辑,不断将情节升级。当父子二人终于在山洞会合,电影的双线并置在山洞中的父子与地上的救援总部之间展开。救援总部准备实施炸山行动,但山洞里的父子需要赶在炸山之前带领人员尽快逃离。交叉剪辑将两个空间中的人物命运紧密勾连,极大地强化了故事情节的紧张感。
情节与情感的融合衔接是电影《峰爆》呈现灾难场景的另一特色。电影的叙事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灾难片来说,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既高质量地呈现出视觉奇观、快速推进情节发展,又不失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与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是摆在每一个创作者面前的难题。
《峰爆》在表现灾难场景时,将同一场景赋予多重叙事含义,使情节的发展与情感的表达有机融合、紧密衔接。当洪翼舟的女朋友卢小靳亲眼目睹老洪陷入地坑而救援未果后,她回到休息站看见老洪买来的花,睹物思人,小靳伤心欲绝。在这个情感渲染的节点上,小靳突然发现了洪翼舟的传感器仍在收集数据,这个发现成为推动后续救援行动的重要情节节点。
当灾害危急情况升级,经过方案论证不得不炸毁已经修了十年的隧道,铁道员工情绪很大,救援行动的情节发展遭遇重大阻碍。大雨之中,女指挥官丁总向所有铁道员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话语中既有对铁道兵精神的高度肯定,又有对建设十年的隧道的依依不舍,更有对保护云江县16万群众安全的坚定决心。演员细腻而有层次的表演传递出立体而丰富的情感,整个段落既是情节的重大拐点,又是全片最具情感力量的点睛之笔。
地质灾害的奇观不是吸引观众的筹码,而是建立精神内核的楔子。情节与情感的融合衔接,使观众在同一场景中,不但看到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景象,也看到了生动立体、各具特色的救援人员群像;既看到了救援人员的快速行动,又感受到了救援人员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
铁道兵精神传承与灾难片时代隐喻
《中国机长》让观众了解到了机长、乘务员面对空难时需要顶住的压力,《烈火英雄》让观众再一次向熟悉的消防队员致以崇高的敬意,而《峰爆》又让我们走近了另一个伟大的群体——铁道兵。“铁道兵是和平建设时期伤亡人数最多的兵种”,电影《峰爆》集中表达了对“中国速度”背后一代代默默奉献的铁道兵的高度礼赞。老铁道兵洪赟兵在影片中展示的技术水平和责任精神,是老一代铁道兵的精神凝练;以洪翼舟为代表的新时代基建人员,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对铁道兵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峰爆》中出现的灾难场景,是每一个铁路基建人员每天都可能面临的风险,我们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通过电影这一载体,《峰爆》实现了科普抢险知识、关注基层英雄等媒介意义。而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观看《峰爆》,更能体会到电影所传递出的时代隐喻。
当地下水位急速下降,云荡山滑坡体转向威胁县城和周边,一级响应启动,救援总部必须要在炸隧道和救县城人员之间做出艰难抉择——这时候,片中人物点出全片的戏核,也即中国式的救援理念:既要救人、也要保隧道。“西方人的传说是诺亚方舟,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回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际,中国举全国之力投入抗疫,众志成城换来全国疫情清零的大好局面,正是中国“愚公移山”式救援精神的典型体现。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电影《峰爆》中,中国式救援精神并没有被简单地表现为“精神喊话”,而是展现在当代中国铁道兵熟练运用5G网络、全数字化测绘等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防治的工作场景。面对灾难,中国式救援不是莽战,而是智取,真正做到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可以说,《峰爆》彰显了中国式救援精神与技术力量,让观众感受到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当人类命运共同体遭遇灾难来袭时,中国的“大国担当”。
《峰爆》不光是国产灾难片又一优秀类型佳作,更让我们再一次确认了薪火的相传、平凡的伟大。
(徐智鹏,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瑜珺,中国传媒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