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第二个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电影产业如何有效应对多屏竞争,全方位提升大银幕品质,继续给足观众进电影院的理由?9月22日下午,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指导,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主办,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论坛,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党委书记、所长张伟,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馆长、主任孙向辉,副馆长、副主任张小光,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雷振宇等出席活动。
论坛围绕近年来科技带给电影产业的改变,以“科技赋能电影——给观众一个进影院的理由”为主题,集结电影技术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电影技术公司代表、产业基金代表、电影制片人代表、院线和影服公司高管代表等电影工作者,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新挑战和新问题,这既是一场高规格专业技术论坛,也为业内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中宣部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研发部主任徐宏,江西省电影处处长赵卫萍,中国电影基金会影视数字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总监李焯晰、秘书长卢放林等参加了论坛。
◎ 电影技术育“新机”开“新局”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新机·新局”为主题,中国电影产业经历十余年技术革命,完成产业数字化转型后,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在变局中育新机的问题。
论坛主题演讲环节,中影华夏电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锐分享了CINITY从2019年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和成果。CINITY系统率先在国外打破了放映端的技术瓶颈,创新融合了4K、3D、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等七大电影放映领域的高新技术。该系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电影放映领域的最高技术格式和最佳的电影展现形式,也是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中国品牌。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孙承建认为,电影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给电影带来不同程度的变革,但与以往相比,当下正在发生的电影数字技术革命在本体观念、美学范式与产业建构层面,对传统电影的颠覆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进入虚拟制作时代之后,从制片管理、制作流程,甚至是产业建构等一系列涉及创作实践与产业形态的变革正在发生。如何应对诸如此类的变革,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获得更具持续性的发展模式,或许是当下电影人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天工异彩副总经理申远在分享了天工异彩15年特效制作经验的同时也表示,视效的制作是电影工业比较有电影性的产品之一,在电影或者影视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结合中国电影人的特点和中国观众的审美,来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讲述当下适合目前中国市场的故事,是未来特效制作公司需要不断完善的产品目标。
中影巴可产品研发总监吕剑国认为,HDR是实现视觉观影体验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让观众有更入画的观影体验。他从高动态放映的技术角度切入,分享为什么高动态技术放映能够给观众更入画的观影体验,以及中影巴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性价比的高动态技术放映。
中国电影基金会影视数字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总监李焯晰介绍,中国电影基金会影视数字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宗旨就是助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其核心的职能就是以公益的力量帮助影视科技的企业,并对基金会的内容、方向、流程做了介绍。
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字资源管理部主任、制作部主任、国家一级导演黎涛介绍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从2006年开始进行的经典影片修复工作,目前已经完成16部4K修复影片、6部5.1声音修复影片。从最初的2K修复到4K精致修复再到现在的AI修复和人工修复结合,电影修复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都有大幅提高。今年耗时七个月,完成了国内首部4K彩色修复后进入院线重映的黑白经典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并在本届北影节亮相,即将登陆院线大银幕。
◎ 实现高质量发展 聚焦动力变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必然放在首位。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不断迭代融合,都对电影产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影院放映亦形成巨大冲击。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聚焦于电影产业内的动力变革。科技带来的冲击已是有目共睹,从数字与胶片的共存到目前全面进入了数字电影时代,并为下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升级奠定了技术基础。
北京首都华融影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城市影院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永红认为,4K放映正在成为市场主流。现代的拍摄技术以及终端的放映设备,都支持4K、60帧放映,好一点会达到120帧。特别是一些经典电影能够以4K的方式很清晰地呈现出来,给观众提供一个以现在的视觉技术与艺术重温经典的机会。他同时也谈到,疫情阴影之下,迫切需要一个把观众拉回影院的理由,而这种方式一定是以科技为龙头支撑手段的新业态的融合。
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质检办公室负责人、《现代电影技术》负责人常慧琴认为,目前基于高新技术格式和特效制作的视听新技术,不是某一个高新技术格式的合成,而是根据影片摄制和内容具体选择采用哪些高新技术格式,这是一个大选项,不是单一的选择,是一个综合运用和排列组合或者是最优组合。未来科技无限可能,电影科技人任重而道远,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也愿意与行业内相关机构和单位合作,以科技赋能电影。
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总经理沈军认为,以服务促动观众为技术买单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观众看电影,一方面是在电影院有社交功能,另一方面是能被故事感动。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能让这个故事更加感动人,让故事演绎得更加顺畅好看,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国电影也曾经走过弯路,就是成也技术、败也技术,忽视了内部演变。因此后续的电影从业人员更多要记住,用科技把故事讲好,才是从根本上让顾客买单的正确方法。
凡影创始合伙人、众观科技创始人兼CEO 王义之更期待营销技术的提升。好莱坞80年代之后市场营销的力量增长非常快,营造一部电影在上映前集体观影的这种声势的力量,这件事情在中国没有很好实现,宣发公司压力比较大。但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打通了很多人群的标签、画像和各种数据的基础,一些消费品行业或零售商在做节庆的时候,确实能够形成全面的一种氛围,很期待营销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到电影行业来,“希望有一天我们每部电影上映前,都能够达到电影过节的感觉”。
电影制片人、北京电影学院在读博士生陈洪伟,坚定地认为电影院绝对不会消失,但电影院会朝着更加具有前瞻性的科技和沉浸式体验的方向发展。在制作领域上,“虚拟制作”这个词汇的频繁出现,是一个很大的预示,在未来整个影视视听内容制作领域,虚拟制作会有巨大的更多的可能性。虚拟制作领域不仅是现在的热点,更是未来要面临一个数字时代、虚拟时代,实现全面的现实生活虚拟化、数字化进程当中,对影视作品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去把握、如何用未来会出现的、更高的、更加先进的技术来讲述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本次论坛上大家充分地分享经验和观点、实践和探索,虽然并不能完全探索出影院今天面临的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艺术表达的持续提升,尤其是随着影院自身建设的发展,电影院现在是、未来也仍然是充满魅力的空间。当这个空间做大做强,观众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到电影院这一精神殿堂。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