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产业总指数(2005-2020年)
本报讯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近日发布了“中国电影产业指数(2021版)”。2021版指数研究发现,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电影产业遭受很大冲击,2020年全球电影产业综合指数同比下跌57.13%,而全球电影票房跌幅更大,同比下跌80.56%。
从国别指数看,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自2017年以来一直位居全球第2名,但是与美国相比,综合实力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从中国的情况看,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值回落显著,从2019年的0.82下降到2020年的0.72,但回落的幅度低于全球水平,且2020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收入首次超越北美市场。
从中国电影产业分项指数看,由于2020年电影院“停摆”177天,从而电影产业规模分项指数跌幅很大,从2019年的0.98下降到2020年的0.558。从具体指标看,2020年影片产量650部,同比下降37.3%,电影产品供给不足将影响后市表现。
与此同时,电影产业效益分项指数持续走低,外延式扩张、粗放式经营的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观,亟需加强“头部电影”和优质影片的供给,提升影院的运营能力,提高单银幕票房和上座率等。
电影产业竞争力分项指数同比回落明显,尤其是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竞争力亟待加强,“走出去”的策略与实效亟需提高。
但从电影产业发展基础与环境分项指数看,指数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其中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条件持续改善、电影教育科研基础不断夯实、电影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即便是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票房仍达204.17亿元;从2021年1-8月份的累积数据看,电影产业发展韧性十足,市场整体表现明显优于北美市场,是全球电影市场的“引擎”;至于2021年暑期档总票房不及预期,很大程度上是局部地区疫情重启下的部分地区影院关停、影片供方预期偏差所致,但是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行业信心将逐步恢复,中国电影市场将迈入复苏的快车道。
从泰尔指数看,我国2009-2020年人均电影票房的省际差距,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34.5%下降到2020年的19.7%。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电影消费日益增长,观影市场下沉寻求增量空间,使得结构进一步优化,省域之间的电影消费差距在逐渐缩小,平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使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计算勒纳指数,用以衡量电影市场集中度。计算发现,2009-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集中度总体趋于下降,即电影市场的竞争程度是持续增加的。但2020年市场集中度明显上升,这有助于提升电影产业的自生能力。
据中国电影产业指数课题组负责人、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副秘书长刘正山介绍,中国电影产业指数课题组自2014年开始酝酿,2015年正式启动和定期发布电影产业指数。2016年,基于指数研究的课题入选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JDWYA016)。2017年,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6ZD04)。2021年,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1AZD050)。2021版指数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指标体系,基于四位一体的电影产业综合评价框架,即:(1)电影产业发展基础与环境;(2)电影产业规模;(3)电影产业效益;(4)电影产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筛选了25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置,赋权计算,合成指数。指数研究有助于客观反映电影产业综合发展情况,避免单一指标偏差,为电影行业提供有益参考。(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