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爱好者、尤其熟悉香港电影的观众而言,于2020年10月23日在香港电影国际电影节首映的纪录片《好好拍电影》自带光环。影片传主是成就斐然的香港导演许鞍华——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首位获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的华人电影女导演,曾六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导演文念中则是资深美术指导,曾多次获香港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和最佳服装奖,更与许鞍华合作过《男人四十》、《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等影片。因此纪录片既是两个优秀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也是两位朋友之间的合作。影片也以一种朋友与艺术家相交织的视角,展现出了许鞍华那由生活与电影交织而成的导演人生。
朋友视角下的个人生活化纪录
《好好拍电影》阵容堪称豪华:除了许鞍华,片中出镜受访的名人是一份长长的名单——严浩、舒琪、施南生、徐克、尔冬升、关锦鹏、萧芳芳、刘德华、田壮壮、贾樟柯、李樯、吴念真、侯孝贤、张艾嘉、李屏宾等两岸三地的知名导演、演员及电影人都在名单之上。众多名人加持,再加上许鞍华自身经历的传奇性,影片本可以郑重其事、大肆渲染。但影片并未如此。相反,作为与许鞍华合作多年的朋友,文念中的镜头带着朋友间轻松自然,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了尘世烟火中的许鞍华。
轻松氛围在影片开头便显露出来。这是许鞍华后台化妆的场景。镜头直逼面部,而许鞍华神情自若、没有半点局促不适,还对着镜子评点和建议,足见其对摄影师的信任。带着这种被信任的轻松感,镜头跟随许鞍华走进香港的街头巷尾。看着她爬上街头小餐馆的楼梯去吃一碗鱼蛋粉,在嘈杂的市场深处跟不知名的中医交谈,还兴致勃勃讨论起是否要整个容。日常的生活场景展示出了现实中的许鞍华——一个日常生活里普通人。连她的性格也是普通人的性格:既会在片场温柔地安慰演员,也会在争执中急得追人;既会在片场责骂工作人员,也会在次日买奶茶向他们道歉。而道完歉后,她也还是会在片场责骂他们。
嘉宾访谈也很轻松愉快,其中还有许多看似抱怨的地方。如刘德华回忆在其剧组学会了抽烟,关锦鹏无奈于自己明明是《撞到正》第二副导演和场记而剧组却被人叫做“全女班”。从嘉宾们的语气看出,这些事与其说是抱怨,不如说是朋友间玩笑性质的吐槽,它们带来了轻松愉快,而不是对立紧张。
令人唏嘘的还是许鞍华与母亲的故事。年少时母女俩曾有着强烈的冲突。许直言母亲是个非常严格的人,严格到过年时要求生病发烧的小鞍华穿上新衣坐在客厅,不准她躺上床休息。她因此强烈抗拒与母亲相处,直言不中意(喜欢)跟她一起住。而待到母亲老年,她却独自陪着母亲居住,陪她外出喝咖啡,舍不得送她去老人院。母女间关系的变化有许鞍华在了解母亲经历后内心与母亲的和解,也有随年龄增长而来的包容心态。
人生情感与人文关怀的电影化表达
许鞍华的电影艺术生涯也是影片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对于这位创作颇丰的导演,文念中并未将其作品一一罗列,而是试图将这些影片与许鞍华的人生经历相联系,从中读解出她的性格、思想、情怀与追求。
令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许鞍华对拍电影执着。如她所说:电影是她的老婆或老公。电影是她一生中唯一想做的事,也是她唯一做过的事。对她而言,人生中可以没有爱情与婚姻,但不能没有电影。这种执着又并非固执。她并不追求一个完美的拍摄条件与方法,甚至对助手的追求完美也颇不耐烦。但这并未如常人所猜测那样影响她的艺术表达。事实上,在不完美条件下表达出个人风格正是她的优势。她的长处在于善于变通,而她所坚持的不过是能够拍电影而已。
影片从许鞍华电影里看到了她的个人经历。明确带有半自传性质的《客途秋恨》自不必说,16岁时才知晓母亲的日本人身份对许鞍华内心冲击之大,大到足以让她在成名多年之后才去拍摄这部表达与母亲从冲突到和解的影片(在一般导演那里,这种自传性作品多半是处女作)。《今夜星光灿烂》里也有她在港大读书时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甚至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子。
从青少年时代与母亲及校园环境的对抗里,许鞍华已经显露出独立特行的性格。她是会在读古诗时思考该用粤语还是国语的学生,也是会在嘲笑勤奋的大学氛围里坚持勤奋读书的的青年。这份独立无法令她体会俗世恋爱的快乐,却也给了她俗世难以触及的深度。《黄金时代》的编剧李樯称她是一个知识分子导演,她对社会、历史、文学、对于电影本身、人的状况有着自己的思考。
影片表现了许鞍华身上的文学的一面。她从小在爷爷的熏陶下读古诗,中华文化奠定了她的根基。《男人四十》中在古诗里神采飞扬的张学友与梅艳芳传达了她的文学气质,也藏着她对中华文化的骄傲。
除了偶然流露的文学气质,许鞍华电影的人文性更多体现于对生活底层各类人物的关怀。从生活里的她不曾脱离香港市井一样,电影世界里的她也不曾离开市民生活。首部作品《奇趣录》中,她拍了大量香港民俗场景。她说:“民间传统一定是非常赏心悦目的”,这些成为她创作的宝贵资源。影片说她是全香港每天走路最多的导演,而她走过的街市也构成了她的电影世界。从成名作《疯劫》起,她的影片大都带有现实的影子,有些就是社会新闻的改编。她的电影里有不堪男友背叛、杀了男友与第三者的年轻女子,也有一直忍受家庭暴力、最后连同孩子一起被丈夫杀害的大陆女子,有漂洋过海来到的越南难民,也有抗战南下而来的民国作家。有四十岁的女人与男人的悲欢,也有风烛残年老人的寂寞。一个个漂泊的底层人物是许鞍华电影最具韵味的形象,寄托着她最深沉的现实社会关怀。
相较于许鞍华的人生与电影,一部纪录片能表现内容不过万一。《好好拍电影》将镜头对准许鞍华本人,在以朋友视角对其进行生活化纪录的同时探索她在电影世界里表现的人生经历、性格情感、人文气质与现实关怀,其对许鞍华的理解已然到达了相当的深度。
(作者为广州大学副教授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