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从《红海行动》、《战狼》系列、《八佰》、《金刚川》等电影开始,中国主旋律电影中出现了一种既弘扬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等主旋律价值,又以成熟的美学表达获得市场高票房认可的国产主旋律战争电影现象。最近上映的国产主旋律战争电影《长津湖》以故事片的形式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长津湖战役,在忠于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借现代工业电影技术,以声音景观的塑造呈现出逼真的革命故事与战争场景,并在审美上更加注重现代化的叙事方式与情感逻辑,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
一、电影工业的声音景观塑造
作为一部历史战争电影,《长津湖》以为当下观众再现长津湖战役为创作目的,其中真实的声音处理与景观化的声音塑造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声音景观的塑造中,主旨声音、声音信号与声音标记三个要素支撑了电影声音景观的艺术内涵与情感表达。主旨声音是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声音元素,它在电影中通常指揭示特定空间特征的背景声音。在《长津湖》中,战争场景中不同层次的爆炸声、不同型号的枪炮声、战士的嘶吼、悲怆的音乐与高影调的画面配合得当,真实而震撼地描绘出了长津湖战役中的残酷惨烈的场面。低沉而有力、逼真而丰富的主旨声音构成了《长津湖》整部影片声音景观的背景音,对观众的观影心理与情绪产生着深层的影响。
其次是声音信号,声音信号在战争影片中通常作为重要角色的对白、重要道具出现的前奏的前景声出现,在信息传达上具有提醒和警示作用。在村庄夜战的场景中,美军与志愿军在没有照明的黑暗环境中意外相遇,人数和装备均劣于美军的志愿军战士依靠黑夜中的细微声音辨别敌我,此时的脚步声、呼哨声和警报声传达着重要的信息,也控制着影片的节奏。
最后是声音标记,声音标记是某一场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它提醒着观众角色身处位置的特殊性,例如战士们行走在冰湖上时,轻微的冰面开裂声极大程度上还原着这一特定空间的声场,也提醒着观众战士们身处在行军路途上的危险。得益于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长津湖》中主旨声音、声音信号与声音标记三种要素的有机配合令观众置身影片情景之中,在电影院内重回历史现场,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战争空间的艺术想象。
二、主流意识中的视听美学呈现
《长津湖》因其精良制作和深入人心的前期宣传,一经上映就受到观众热捧,截至目前已经拿下了超50亿元票房。相比选择《上甘岭》式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加以严肃表现的经典模式,《长津湖》将七连中的多个虚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相结合,从普通人的视角来表达战士在战斗中的成长,重新定义了主人公和革命记忆的情感勾连,这种个体与国家、个体对革命认同的关系由浅入深,由“想让哥哥看得起”和“第一次上战场尿裤子”逐渐发展到“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而奋斗,呈现了当下主流意识中一种充满个体化和包容性的革命情怀。与此相对地,影片在声音美学的呈现上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在一些充满感情的段落配合视觉效果加入声音景观的元素,观众获得视觉和听觉双重的艺术感官效果。
在伍万里与老兵们赌气要回家时,在火车上猛地拉开车门,刚好看到长城之上夕阳照耀晚霞的绚烂景象。这一画面色彩绚丽、前后景丰富,碧绿的山林在斜阳映照下显出金色;而背景音效中,长时间重复、单调、在封闭的车厢里发出沉闷响声的火车底噪与伍万里的郁闷一起一扫而空,声音素材中大量使用未经过处理的自然声音,伴随着弥散的山岚与蜿蜒的长城出现,风声、鸟鸣与山谷见回荡的铁轨声在开阔的声场中回荡,声音与画面以调性蒙太奇的方式流露出导演内在的中国文化自觉与审美倾向。此时的背景音乐也适时进入,以悠扬的弦乐声突出长城落日的恢宏大气,多个声部的逐渐加入与配合,以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给人一种边塞诗歌般“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慨。万里与战友们的眼神与逐渐高亢激昂的交响乐相配合,从他们对长城美景的惊讶中诞生出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对未来的期望。
三、互文文本链中的革命浪漫情怀
《长津湖》作为一部国产主旋律影片序列上的最新作品,在自身独立完整的故事线之外也与诸多经典电影及其他艺术作品存在互文性关系,许多历史事件与文艺作品在其中以各种形式精巧地交错着:两个连队向对方讨炮,起了争执的台词致敬了《亮剑》,片头的河上人家致敬了《上甘岭》,结尾处志愿军队伍冲到岸边目送美军军舰的场景似乎与《横空出世》间也存在并不遥远的呼应。在音乐上,《我的祖国》与《沂蒙山小调》的使用尤其显示出互文文本链中的革命浪漫情怀,成功诠释了影片所表达的个人际遇与祖国命运相生相伴的深情厚谊。伍百里、伍千里与伍万里兄弟,和双亲一起生活在浙江湖州的渔船上,片头处伍千里抱着哥哥伍百里的骨灰坛涉水回到家乡,两岸稻田碧绿,船尾一排涟漪,艄公号在大雾弥漫的水面上惊起两排水鸟,这个平淡温馨的开头,仿佛经典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中 “一条大河波浪宽”景象的具象化。在美军战斗机接连轰炸我军阵地之后,山东老兵雷公把美军投放的轰炸标识弹抱起来放在车上,驾车带着标识弹穿过枪林弹雨,冒着极端的危险转移美军注意力,让美军战斗机错误地轰炸自己的坦克,此时《我的祖国》终于作为背景音乐响起。声画对位技巧中,舒缓温柔的曲调与惨烈的血战形成强烈的反差,引人在极度情感激荡中回想这场战争的意义;在镜头转摇到雷公身前时,他已经因中弹严重失血,此时它苍白的嘴唇却哼唱起家乡的《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一条大河波浪宽”与“人人都说沂蒙山好”两段歌曲完成了从《上甘岭》到《长津湖》的衔接,也完成了从伴奏到人声、从普遍性的爱国情怀到个人牺牲的切换,更是从听觉上跨越祖国千万里版图,在波浪激荡的大河与青山绿水间构筑出“山河无恙”的影片主题,充满富有激情又浪漫壮美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意。这些音乐声形式十分单纯,却在审美体验中充斥着生命的活力与革命胜利的愉悦之情,唤起完整单纯和谐的审美感受。艺术审美是人在现实中应该积极进行的、善与真的活动,也是在创作事件中积极改造外物、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长津湖》与这些经典歌曲的互文,在讲述影片故事,描述基本历史史实之外,调动了丰富而生动的视听素材,在惨烈的战争场景中将观众的精神王国引向了充满诗意的崇高美学境界。
(张馨予,于姿琰均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在读;高昕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