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华诚电影电视数字节目有限公司及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演员》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该片以“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为切入点,历时五年、以多种形式进行记录,讲述于蓝、秦怡、田华、于洋、王晓棠、金迪、谢芳、祝希娟、牛犇等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的从影经历和艺术成就,挖掘他们对于演员这一职业超过半个世纪的感悟和思考,并以他们塑造的经典电影形象向中国电影致敬。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总编辑张玲主持研讨会,她首先简述了纪录电影《演员》的创作缘起,“几年来,我们是怀着诚惶诚恐之心,怀着对老艺术家的尊敬,怀着对表演艺术的尊敬,怀着对中国电影的一种致敬的心情,做的这部片子。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健在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访谈和记录,展现老一辈中国电影艺术家群体的风采。”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司徒兆敦表示:“我一边看电影,一边为我们老一辈的这种敬业精神,这种事业心、这种仪式感、这种庄重,感佩不已,尽管我对他们非常熟悉,这部电影依然唤起了我内心对他们深深的爱,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老一辈艺术家对待演员这份职业的敬业和庄重、‘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这种精神,继承下去。”
随后,与会专家对纪录电影《演员》的题材内容、时代背景、创作手法与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在题材背景上,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高度肯定了《演员》的特殊价值,“22大电影明星是我们共和国文化史和发展史上一段非常绚丽的篇章,也是中国特色的一个创举,它对于中国电影文化、对于中国整个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赞扬这部电影是导演潘奕霖的个人情怀之作,是他基于个人对于电影和演员的理解之上做出的一部作者性纪录片。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孙崇磊特别强调了影片体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
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君结合时下演艺圈的热点强调影片的价值,“演员要能够代表时代,我们通过这部影片来呼吁改变整个文艺和电影的社会生态环境。”
在价值意义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影片的抢救性纪录“对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了解中国电影人的一个精神的传承,以及在我们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为电影强国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都有特别的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国涛从史料典藏价值、回应时代的现实意义高度肯定《演员》,“影片抢救式记录了一段丰富厚重的历史,这是史料典藏的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主任刘军认为,22大电影明星一定要有相匹配的电影作品来表现他们,《演员》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在创作手法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田卉群则认为,影片有特别节制的美学,从容不迫,不刻意煽情,但却让观众特别感动。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则从电影名称出发,表示片名叫《演员》而不叫《艺术家》,有一种平视的态度。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室主编董阳从电影学和电影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明星”和“演员”的同与不同:“老一辈的电影演员对这个问题认识得非常清楚,对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作为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的位置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用这部电影来认识当下的演员和明星的现象,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当代电影》杂志主编、《中国电影报》社长皇甫宜川指出,“《演员》有元电影的一种味道,是一部关于感动、关于历史、关于表演、关于自信、关于演员之美、关于今天的电影。”
《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评价道:“我们经常听到演员的信念感,我以前很难清晰地判断什么叫演员的信念感,是表演的时候对具体的人物、对具体角色的理解,还是说整个从业生涯的观念?但这部电影中这些老艺术家所呈现出来的坚定的信念感,让我特别难以忘怀。”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在影片推广方面提出了恳切的建议:电影当中有非常多的片段,是著名的互联网当中再次翻红的片段,可以结合老电影中的原始画面和现在拍摄的画面,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