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型电影指的是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有着很强话题性的电影,挖掘社交型电影题材和剧本需要有极其敏感和敏锐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指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艺术,但是它可以包括精神生活和对于电影本性的深刻认知。
回顾一下新中国七十多年来的电影历程,我们会发现今天所说的电影产业其实不是从来如此的,甚至在二十年前连“产业”都不叫,电影叫“事业”。今天,电影仍然是事业,但是它已经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从单纯的事业同时也称之为“产业”了。
这段历程中国电影走了七十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电影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宣传新中国,宣传社会主义,宣传新的风俗和社会道德。
1956年之前,城市的影院基本上都在私人手里,国家要推广自己的电影,靠的是城市的电影教育工作队。我的母亲就是在那时参加了广州市政府的电影教育工作队,从此家中就开始有了电影宣传的氛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电影的功能真的就改变成为了“教育”,中国进入了整整十年的运动当中,但是这场浩劫是必须彻底否定的,所谓教育证明是错误的。进入新时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电影从冷宫中解放出来,这个时期的电影得以回到本位,其功能是真真正正的艺术功能。
电影成为艺术的骄子,人民大众甚至也从电影当中领悟到了什么是镜头叙事语言,懂得了蒙太奇,明白了剧本何以是一剧之本,如何欣赏导演的手法和演员的功力,等等,这是电影艺术启蒙普及和电影评论走向高峰的时期。
艺术功能之后,随着产业化口号的提出,电影的商品属性也开始为社会接受,电影的第四个功能来到了社会面前,这就是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造就了中国电影市场化进而产业化的新阶段。市场化的不单纯是电影作品,而是整个电影事业都转而成为了产业,电影从事业成为产业就是从商品属性的被认识和整个产业进入市场化开始的。
这是中国电影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一直延伸到现在,尽管现在电影又迎来了它第五个功能的阶段。我们现在就身逢在这个第五种功能进入电影的时代。第五种功能就是电影的社交功能。
这个阶段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的三大改变开始的。第一个改变是国家现代化进程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第二个改变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从2010年开始,中国城镇人口逐渐超过了国家总人口的50%以上。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8%,很快就会突破70%。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从未有过的根本性变化,是社会结构和文明结构都将迎来巨变的划时代历史时期。
第三个变化是世界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个与工业革命有着同样伟大意义的互联网时代,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既得到了城镇化人口的促进,又得到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释放与调整,而且是十分巨大的释放与调整。
在这所有因素同时出现的时候,社交生活也就理所当然地在整个中国前所未有地展开起来了。电影在市场化的大江大河中,乘上了“社交功能”这艘大船,使得中国电影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各种变化。具体的表现是:
话题性。人们自主地进入社交状态,需要借助相关的话题既给自己认证,也找得到可传递自己信用的圈子。有话题性的影片因此就成为社交的工具。这便是电影走向社交属性的原因。后来我们自然就接受了电影与社交的这种与时俱进的关系。
话题性是一个社会课题,而一个转型当中的社会,它也是顺理成章的现象。话题太多了,中国电影接踵展开了拍摄什么话题的各种讨论。观众用脚去投票,把最高票房的桂冠套到了一部部接连改写的新影片上。
从《战狼2》、《你好,李焕英》、《我不是药神》等,无一不与强烈的社会话题相关。《战狼2》当中直接出现中国护照的镜头剪贴,导演用的就是直接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中国在当代世界的位置”推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很多平时不看电影的人们都因此走进了影院。表面上我们都热衷于赞美这部影片因为爱国主义而获得了56亿元票房的成功,实际上,这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成为全国人民关注,尤其是上年纪的人们关注的原因所致。
数据化。数据成为了制片、发行、放映以致观影的必须手段。我们就说观影,观众要判断自己应该不应该看这部上档的影片,最过硬的理由就是我掌握到了这部影片的可看指数。
这个可看指数指的是什么呢,是我身边究竟多少人想看。电影售票平台的核心价值除了方便购票就是提供着各种适时数据,想看指数高的,高到什么程度的,就是我想看的。
同时,喜欢文艺片的观众也会衡量那个想看指数是否和自己预想的相仿,可以的就会去观看。如果是话题性直接与影片的内容以及艺术性相关,那么数据就是间接但更加可靠的与观众自身相关。
数据化的另一个表述是“流量”,流量是数据的表现形式。而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称之为“流量波”的单位,根据流量波,我们可以预测一部影片的票房和观众人次。流量波是在观众和影片信息的碰撞当中产生的市场能量。
市场能量不言而喻就是影片的市场期望值的真实的可能性。现在制片中选择演员都已经不采用“颜值”作为标准了,而是用“流量”。
线上交易。这个现象已经成为了产业环节当中显著的一环,它并非在线上购票一个属性得到了彰显,而且它与制片和发行都有莫大的关系。首先是制片,它帮助无数制片人第一时间找到了各种参照的数据,也帮助发行公司随时看得到对标影片的各种信息。对于观众,所谓线上就是进入到了互联网的时空,成为我们无时不在线上的有力证明。
我们的购票平台其实是连接着整个互联网的。它现在启发着更多的商业市场通过这个平台掌握细分市场的数据。
尽管例如猫眼、淘淘票等都不想自己的数据流往别处,但是数据是关不住的,彼此接近的软件就可以使得市场细分的可能性成为事实。而其他商业软件的巨大数据攫取能力也在启发着电影同行们开发自己的潜在市场。
线上意味着更多的资讯,更多的广告,更多的软件互相导流,更多的新城市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和更多的认知,更多的启示,更多的电影评论包括“水军”在影响更多的人。
每一部影片的能量包括正负都在线上被放大,因此从事电影产业的人们需要知道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放大功用,而避免互联网对自己的伤害。
今天是电影进入到了第五个功能区间的时代。对于电影人它会是双刃剑,因为艺术常常是孤独者的生存方式,但是因为上述三种功能都有可能将一部影片的正负能量放大到几百倍的境地,从而使得资本想方设法操纵它。
资本不是先知先觉的,但它直接抓住了商业的命门。资本的进入,令真正的艺术家躲无可躲,被迫卖身进入金钱的藩篱,而失却电影人和艺术家的独立人格,譬如向流量、数据、话题低头等等。
不久前在山东青海的红岛举行了一个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高峰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我作为嘉宾直言:我们今天俗称的商业和市场,正是电影的社交属性适逢互联网流量时代而出现的一次人的灵魂认知的选择。
资本不是最可怕的,网络更不是。我们需要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位置”是因为你认定的从业意义而确定的。对于从事电影评论如我辈,我这样认知我服务的产业和事业:市场是产业的骨架,创作是产业的血肉,而电影理论评论则是产业与事业的灵魂。
我们一定要懂得放下功利,保持自己的灵魂始终干净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