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宽,是一位和绝症顽强奋斗了七年的电影人,却始终气度非凡、豪爽乐观、精力旺盛、欢声笑语……这是何等的毅力啊!每当想起我这位老学友就让人阳光欢乐,忧愁皆无。然而,8月12日上午在微信朋友圈中突然看到他的噩耗,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尽快核实,居然成真,鼻子一酸,眼睛模糊,让我脑海泛起了不禁的思念……
前宽和他的夫人、著名导演肖桂云,我们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同期校友,前宽比我和肖导高一届,我们三人分别毕业于三个系,不同专业,在校时我们就已熟悉。毕业后,李、肖二位导演以他们斐然的艺术成就,成为电影学院优秀的毕业生,他们的电影作品在电影史和观众心目中,早已经留下了闪光的记录。
记得1990年我有幸作为第十届金鸡奖的评委,认真观看研讨了李、肖二位导演的经典作品《开国大典》,至今印象深刻。这部史诗般的影片,是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开山代表作品之一,它首次用电影的叙事,成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击败反动的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这段极其重要的历史。
面对复杂的史实,众多的人物,影片以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思路、鲜活的人物,准确而艺术地演绎了这段历史。全片既有大事的概括与节点,又有动人赋予内涵的细节;既有史诗般的宏大场面,又有涓涓细流的情感。可以说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典范。说它脉络清晰,大事准确不虚,可以当作形象的党史教材;说它有故事、有细节、有情感、有生活,可以当作艺术品去欣赏,我以为至今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当年,请演员扮演领袖人物刚刚出现在银幕不久,李、肖二位导演大胆启用了初出茅庐的古月,让他扮演毛主席形象首次以戏份很重的主角展示在亿万观众面前,就大获成功,彰显了导演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演员成功的启示与准确把握。同时还形神兼备地塑造了众多的领袖和历史人物,是那个时期在一部电影里出现领袖和历史人物最多的影片。
两位导演还采用了纪实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巧妙运用历史的真实镜头(资料)与演员扮演的画面重合使用,以当年纪录的真实现场影像与今天艺术再现的场景交替剪辑,真实与艺术相映成辉,大大延展了电影的时空,丰富了观众的想象力,更增加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尽显了两位导演的创作力。再加上美术专业基础深厚的前宽,以极强的绘画功力,营造了既准确又似油画般厚重的历史氛围,以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成功诠释了开国大典这一伟大的主题,使观众始终与影片在强烈的共鸣中感悟着这一鸿篇巨制。
当然,这类影视作品现在多起来了,但别忘了他们是33年前这类作品的开拓者呀!经过时间的沉淀,仍然闪烁着经典的光芒!所以在第十届金鸡奖评选会上,面对于敏、于蓝、石方禹、王炎、武兆堤、郭维、陆柱国、徐桑楚、艾明之、余倩、邵牧君等等这些赫赫有名、秉公无私的前辈专家们治学严谨的评论和无计名的投票,几乎以全票荣获了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由于导演的创新,还同时荣获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同一部影片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是非常难得的。当年影片还赢得了很高的观众人次和不菲的票房,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么一位有成就有资源的艺术家,却经常舍弃自己的名利,认真地做公益事业,这也是我抹不去的记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电影界要求建立自己的电影宫、电影博物馆,呼声很高,可是各种原因几上几下,没有结果。大家都知道,只是作为一位导演,前宽却一直放在心上,终于在1998年影代会期间,他起草奔走于各位艺术家之间,发起了联名给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致函。
记得他拟好稿后,到我开会的房间请我看看并征求意见,当时我就觉得一位导演,为了电影事业的发展,主动担当,不辞辛苦,真让我从心里敬佩,那时总局和电影局曾多次向上级有关方面报告,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正需要其他助力时,前宽有创意地联合众多知名电影艺术家发声,得到了中央最高领导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在资金和具体任务没有落实前,前宽又主动联系有关部门的热心人,自掏腰包组织他们时近一年的各地调研和准备工作。到了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联合组成了中国电影博物馆布展领导小组,前宽被正式聘请为专家组成员,由于他是很有成就的电影导演,有想法又善于表达,再加上是美术专业出身,在造型色彩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所以他必然成了专家组的重要成员。那时我作为布展领导小组组长经常要拉着他,让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于是直到2006年的四五年间,他放弃了名利双收的导演工作,义务为筹建中国电影博物馆尽力。在博物馆筹建的几年中,前宽有很多事情让我难忘,比如每次研讨展陈大纲和设计方案时,在郊区一住就是几日,可他都聚精会神,就像对待他的导演作品一样。记得在讨论博物馆序厅方案时,设计单位几次设计方案均不理想,大家七嘴八舌,争论不休,下一步怎么办?主持会议的我也是一筹莫展。此刻,前宽发表了成套的意见,另一位经验丰富的八一厂原总美工师寇洪烈老师又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那么这些意见让设计公司怎么接受呢?他们能很好地理解吗?于是就在会议小结中,我大胆指令性地提出,李、寇二位老师有见地又都是美术大家,为保证质量,就请二位动手直接完成方案(创意)设计,无疑这给他们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于是休息时间两位专家主动忙了起来,他们笑谈这回可不光是提意见动嘴了,还要自己动手等人家提意见了,更需要认真。
为此,有的同志说我这是枪打出头鸟,这以后谁还敢提建议,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又没有稿酬。我很有把握地告诉他们,前宽和寇老师他们不会,以后他们还会积极思考,贡献才智,这是他们的本质,所以我敢在着急得连招呼都没打的情况下就做了决定,以后的实践也证实了我的判断。
有一次为了赶进度,半夜制作公司从制作现场传来消息,他们遇到了设计制作中的困难,需要现场指导关于第十一厅介绍摄制组构成人员的沙盘模型,我首先想到前宽作为导演最熟悉摄制组成员,以及他们的典型形象与动作。根据多年来对他的了解,我想都没想已经是深夜了,立马拿起电话把他叫起来。他二话不说,随我一起奔赴二十多公里以外的郊区,一到现场前宽精神百倍地给制作公司做各种示范动作、指点道具、现场画图等,忙到凌晨,成功完成了至今仍存于博物馆的摄制组工作现场及职责介绍的沙盘模型。
还有一次,记得我们在法国参观考察,在从法国未来电影城返回巴黎的途中,我突患肾结石,疼痛难忍,大汗淋漓,高烧骤起。为了减少我的痛苦,上汽车以后前宽让我上身平躺在他的双腿上,就这样他硬是坚持了五个多小时的车程,直到回到巴黎送我进了医院。至今我想起来这一切,一是赞佩于他,二是愧疚于他。为了博物馆的一切都是没有酬金的,他个人从艺术和经济上都有很大的损失,可我从来没有听到他有一句抱怨,甚至一句玩笑话都没有,这是何等的情操啊!
我流泪……前宽,前宽!我常这么称呼他。噢,他听见了,他听见了!他又发出了让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爽朗的哈哈大笑,欢声笑语的他在神游天国……他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们身边。
(作者为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