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全面推进新文科背景下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开拓艺术与科技融合新领域,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日前举办了“艺术·科技:新文科背景下的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会议采取“线上外部会议+B站直播”的方式,邀请专家对新文科背景下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法提出可实施性意见,对艺术教育等重要命题进行研讨。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周星主持。
研讨会开始前,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内部会议的形式,做了工作成果汇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肖向荣对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并希望专家们不吝赐教,促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把实验教学走在学科的前沿,推动中心的更好的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璐,从中心介绍、2021年工作情况两个方面,对中心的教学与实践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从“看中国”影像展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心教学和实践两手抓,为“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贡献。
在后续的研讨会环节,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标准研究中心主任、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授闫贤良,从新文科实验室的新平台以及新文科实验室的新观念两个方面讨论了新文科实验室的新探索。“新平台体现在信息时代实验室平台的理念和概念上,新观念体现在文化计算上,文化计算主要依据力度计算、方案分析两种算法,未来的任何一个程序都是一个作品,在文化计算未来专网的传输过程和创作生产过程中会有全新的变化。”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书记、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授丁刚毅与大家分享了智能表演的发展、核心创意技术以及个人的心得体会。他强调了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化过程,“认知问题的本质是解决认知的虚实转化,在仿真系统里,能产生出真实的可信赖的过程,能够把认知的障碍打通,就可以快速实施,实施的结果是可转播、可评估、可保障安全性的。”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副部长、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授石民勇,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探讨了技术如何服务于艺术创作,新技术如何赋能艺术教育。“在元宇宙的语境下,数字、技术、艺术融合的更深,如何让传统艺术跟科技进行更好的融合,达到深层次的沉浸感和交互,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艺术教育需要考虑的事情。”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志敏提出,“新文科的新就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是一种新的精神实质,贯彻新文科理念,要从加强人文社科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关注艺术和美学的关系,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环境下,探寻艺术与美学的本质,搭建新平台,提出新观念,真正去推动新文科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传媒学科组组长、教授刘杰锋结合实验室和仪器的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建设,探讨了实践育人的方式和意义,主张让更多学生能够轻松学、愿意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兴趣,推动创新。
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胡一梁,从智能媒体技术助力传媒教学、媒体化教学的开创、传媒教学系统变革的方向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交流了浙江传媒学院电视编剧与导播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利用媒体智慧技术,推动传媒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做法,以及未来的发展和思考。
研讨会最后,肖向荣表示,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何能够实验引领学科创新,如何将实验与产业需求对接,与行业需求、国家需求对接,如何在学术上作出反馈,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模式的人才,是未来实验教学中心需要思考的问题。(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