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迈向新征程的中国电影,将给电影人、电影行业和观众带来哪些“新红利”?本报邀请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研究所原所长刘汉文等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共同探讨《规划》中新的亮点,以及中国电影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更多的电影精品满足广大观众需求
电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建设电影强国,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两年因为疫情,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挑战。在饶曙光看来,《规划》的发布非常及时,是一场“及时雨”。因为在疫情背景下,很多人对中国电影发展的信心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大家知道信心比黄金重要”。《规划》的重大意义就是让我们对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充满更强的信心。
饶曙光认为,《规划》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也为文化强国建设、电影强国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
今年初,一部《你好,李焕英》产生了超54亿元的票房,带动1.2亿人进入影院。11月25日,《长津湖》以56.95亿元的票房,登顶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冠军。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上映时,影院里人气很旺,全行业都为之受益。
刘汉文认为,《规划》把电影创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要以创作生产优秀电影作品为中心环节,实施精品战略,创作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影作品,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而《规划》把影片创作作为全行业的龙头,力求通过支持精品影片的创作生产,带动全行业的发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电影强国建设必须以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作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根本目标。”饶曙光表示,也就是要努力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情况,解决中国电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要以更多的电影精品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所谓电影精品,一是要有精神高度,二是要有文化内涵,三是要有艺术价值。
围绕创作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为中心环节,《规划》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完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领导工作机制,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组织电影生产;要大力扶持科幻电影和优秀动画电影的创作生产,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加快电影科技创新,推动电影摄制提质升级,加快电影特效技术发展;要加强电影人才培养,推出“电影名家大师导师制”、“中国电影新力量计划”等项目,发现和培养电影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饶曙光表示,广大电影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丰富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寻找有社会内涵和人文价值的故事,同时以现代化、创新性的电影语言讲好故事,对观众有更大的吸引力,让观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 目标更加明确
保障电影战线拧成“一股绳”
《规划》提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并提出了几个数据指标:一是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二是每年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三是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四是到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分布更加合理。五是乡镇影院的放映厅要达到2个以上,座位数合计不少于100个。
“中国电影需要一个这样相对比较明确的目标。”李道新认为,这些目标的提出,是这些年慢慢积累得出的数字,是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状况的一个决策。《规划》的出台,就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障,各个方面的电影力量也会慢慢拧成“一股绳”。在李道新看来,“电影事业,有自身的风险存在,在国家层面化解这种风险,保护国家民族的电影产业,让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发展。”
刘汉文认为,总体来看,这几个数据指标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近年来,每年都会有几部类似《流浪地球》、《长津湖》等口碑和票房都很好的影片。除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其余每年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数量均超过40部,国产影片的票房占比都保持在55%以上。业界可能会有不同看法的是银幕数达到10万块这个数据指标,因为近年来城市影院银幕数量已有8万余块,基本达到饱和,影院的上座率持续降低,而且疫情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但我国地域辽阔,目前还有不少乡镇没有影院,未来几年要达到这个指标是很有希望的。”
从我国电影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城市强农村弱、国内强出口弱等不平衡的现象。我国要成为电影强国,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为此,《规划》提出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推进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巩固和扩大电影公共服务覆盖面,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推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共同繁荣,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电影市场,支持国产电影“走出去”,切实增强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
刘汉文说,在实际工作中,农村电影和电影“走出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以农村电影为例,我国目前还有5亿多人生活在农村,而且以老人、孩子为主。《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公益电影多样化供给方式,有序推进视频网站、点播影院等渠道,参与公共服务的探索与创新。
◎ 路径措施清晰有力
让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强劲
再美好的蓝图,也需要扎实的措施来保证。《规划》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聚焦重点任务设计项目抓手,共设置7个专栏、25个工程项目,措施更加扎实有力。
在深化电影院线制改革方面,《规划》提出要推动院线对加盟影院加强管理、提升服务,对不符合条件的电影院线制订整改计划,力争在2025年前整改完成。在改革方面,《规划》提出要制定实施促进国有电影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国有电影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在规范市场方面,《规划》提出要加强电影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阴阳合同”、“天价片酬”、偷逃税款、盗录盗播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些措施都是比较扎实的。”刘汉文说。
饶曙光认为,《规划》涵盖了电影创作、生产、宣传、营销等方方面面,可以说一个也不能少。“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要繁荣电影创作,那么为了更好地繁荣电影创作,鼓励更多的精品,那么我们需要一系列的保障,那么以创作为中心任务,相关方面的保障和跟进也必须及时。”
培育和培养中国电影的新力量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电影的新力量不仅仅是创作,还应该包括理论评论、观众。
“特别是我们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培养新的观众群体。”饶曙光说,通过新的观众群体的不断扩大,并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那么,从市场层面来保障高质量的作品能够得到高质量的观众的认可和追捧。这种情况下,从市场层面来说,可以让观众层面倒逼我们的电影人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高质量的作品、头部电影作品。
高水平的电影市场体系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有8万块银幕,2025年要达到10万块银幕,每年要有50部国产影片过亿,那么高水平的市场,电影体系建设就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饶曙光认为,高水平的市场体系建设,就是要让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都能够有效的无缝对接自己的目标和观众群体,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电影市场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过去我们一直是“二八现象”,如何让电影市场的发展更加的充分、更加的平衡,实现更高的水平,对于中国电影的可持续繁荣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规划》还特别提出要推进中国电影智库的建设。饶曙光说,在中国电影的强国建设中,中国电影批评应该发挥电影智库的作用,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繁荣发展,注入更多的理论智慧、理论能量。与此同时,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历史使命,首先是要努力构建科学、完整、系统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电影理论阐释中国电影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电影理论、批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也要在操作层面建立起有效的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应和市场认可有机统一的电影评估机制,努力建设一个良好的电影、娱乐、电影批评生态环境,为电影强国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要在新时代努力建成,努力促成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的黄金时代。
饶曙光说,党的二十大将会在2022年下半年召开,中国电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艺术能力,提升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水平,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