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时刻,电影工作者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了一批电影作品,把自己的创作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重要讲话中所要求的,“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落到了实处。
今年的主题电影呈现出了题材丰富、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等特点,其中有讲述我党成立之初上下求索展现革命峥嵘岁月的《1921》、《红船》,有致敬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的《革命者》,有反映重大革命事件的《三湾改编》,有讴歌优秀共产党员感人事迹的《守岛人》、《我的父亲焦裕禄》以及《柳青》,有致敬伟大抗疫英雄的影片《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等。这些影片植根历史与现实,题材上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以党的早期革命历史为主题,回溯建党初期历史,以《革命者》、《1921》、《红船》等为代表。一类描写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刻画共产党人模范先锋形象,以《守岛人》、《我的父亲焦裕禄》等为代表。这些影片演绎了共产党人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的光辉历史和现实,做到了对人物的艺术化提炼。从不负使命的国家英雄,到众志成城的战疫勇士,再到为国为民的人民公仆,多角度地注入了强烈的红色基因。以人物见证时代,在光影当中传递温度和力度,生动鲜活地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和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堪称一堂堂意义重大的党史教育课。
回顾辉煌历程,
传承红色基因,落实党史教育
这一批在建党百年推出的电影,配合了当前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党史学习教育重大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中国电影人始终把自己的创作和党的要求、时代的方向、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坚定党的领导这条道路,为我们回顾党的历史,崇仰党的领袖,了解党的功绩,学习党的精神,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很好的教材。《革命者》、《1921》、《红船》、《三湾改编》等片,紧紧围绕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这一个主要任务和主要责任,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这段伟大历程,以电影艺术的独特形式和视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影片是电影界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的献礼之作,也是中国电影人在启航新征程之时的奋进之作。同时,这些电影作品运用生动鲜活的党史教育资源,发挥光影优势,讲好红色故事,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要求,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影片所呈现出的生动、感人都来自于现实和历史的丰富性,创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段,从生活当中去寻找故事的素材、人物的细节。如《1921》中早期的革命者,有大学老师、有进步青年、有工人阶级,不同的社会阶层最终在各种外来思潮风起云涌的前提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条道路。影片用不同的人物的殊途同归,完成了对历史唯物主义规律的传达,不是单纯地、一般意义上的歌颂,而是阐明这种历史选择的逻辑,电影用事实表达核心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革命者》、《1921》等影片艺术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青春故事,可谓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隆重礼物,它以高度凝练的精神素描、人物群像的时光雕刻、尊重历史真实的大历史叙事、温情的细节和青春勃发的时代气息,领着我们重温了百年前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那个时刻,艺术地追寻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党史,悟思想,悟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进而更好地办实事、开新局。中国电影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把准电影的主基调。这批影片在党史描写和共产党人形象塑造上,取得了新的艺术高度,很好地表达了宏大性与个体性的融合。《革命者》中的人民情怀是贯穿影片的核心精神,李大钊力求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就义前向刑场周围的人民群众高呼“你们一定要相信”,达到了革命先烈与人民血肉关系的高潮,电影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观众耳熟能详的史实,在银幕上绽放出触动人心的光华,成为一部感人心、触灵魂的文艺精品。这些影片主角无论是普通党员群众还是先进典型模范,乃至革命领袖、革命先驱,最终代表的都是人民。这不仅归功于电影创作者坚持思想价值的正确性,更诉诸于大历史逻辑下细节的丰富与细腻的温情,最终演绎出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展示先锋形象,
汲取奋进力量,赓续精神谱系
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源源不断的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的建党精神深深地激励着中国电影人,他们创作的电影作品从不同的视角生动讲述了波澜壮阔的党史故事,成功刻画了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深刻诠释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引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舞奋进新征程。
《守岛人》王继才用最朴素的话语表达伟大精神,“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不亏心”,从他的父辈到他再到他的子女为国牺牲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一脉相承、连绵不绝。《中国医生》以疫情之下一线医务人员的缩影,表现了党员干部和医务人员体现的伟大抗疫精神。《我的父亲焦裕禄》通过焦裕禄同志42年辉煌人生中的几个精彩时段,全面、立体地展现了焦裕禄同志光辉的一生,生动刻画了一个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党的好干部形象。关于伟大领袖毛泽东形象的书写,此前已经有大量影片对之进行了再现,《三湾改编》摆脱了以往影片对毛泽东形象塑造的惯有经验,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之下,着重展现只有34岁的毛泽东在“三湾改编”前后,从陷入革命绝境到绝处逢生的转变历程,用镜头语言为观众呈现了生动立体、真实可感的领袖形象,让观众能更加深入体会到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所思所想。红色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创作的传统,也是市场发展的“刚需”,这一批电影完成了红色文化的再生长,也达到了与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共情。
讴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道路选择上的关键作用,是建党百年主题电影的一次新提高、新突破。这类电影在美学上呈现的是崇高与多样的融合,充分讴歌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李达等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党过程中的英雄性,它的主要突破在于没有以历史的主角为主角,而是从深入讲述党史出发、从艺术结构需要出发,丰富地表现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历史贡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信心,塑造出丰满的马克思主义者形象。电影以艺术的方式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精神的延续,拓宽了党史题材的视野,是一种审美主动性的创造,由此形成丰富的群像塑造、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的人物性,以及建党之初就体现的集体力量。
力求形式创新,
提升内容品质,实现创作突破
今年推出的建党100周年主题影片以新颖的手法拍出了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意,作品故事角度新、人物形象新、风格追求新、影像意境新,以创新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叙事策略,为旧题材开拓了新的思想意义,提升了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品质,充分展现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的艺术魅力。
一是创新视角与立体维度的自觉探索。《1921》以李达夫妻为主线,从多场景式、立体的、多维度的视角展开,这是从《建国大业》开始延续下来的一种创新。《革命者》在叙事上讲述李大钊就义前的36个小时的故事,以放射性结构去表现李大钊与同时代不同的人的关系,包括与毛泽东、陈独秀,与工人、农民、青年人之间的关系,放射性地展现李大钊不同的性格侧面、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使其在这批作品当中有独特性。《我的父亲焦裕禄》选择了从女儿的视角去看焦裕禄,同以往的经典焦裕禄形象有了不同的视角,从他与妻子、母亲、女儿之间的关系去挖掘焦裕禄身上共产党人的精神。这些作品都有非常自觉的美学追求。
二是宏大主题与微观视角的巧妙结合。建党百年主题电影创作是个宏大命题,如果采用惯用的宏大叙事方式难以出彩、出新。电影《1921》在叙事上做了重新表达,着重截取了1921这一年的史实,以李达和王会悟筹备一大会议为叙事主线,从细节展开,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令人耳目一新。《革命者》另辟蹊径,落笔于观众意料之外,以非线性叙事结构,将故事起点置于李大钊临刑前的时刻,不落窠臼。《我的父亲焦裕禄》更是从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家庭生活,呈现一个立体、丰满、亲切的形象,挖掘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艺术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论断。这种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表现手法,很好地讲述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开辟了主题电影的新型表达方式。
三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对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而言,艺术虚构必须以历史真实为根基,以历史真实驱动艺术真实,否则会失去作品的立足基础。这一批优秀的主题影片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真实,如《革命者》还原了一个真实年代和真实的李大钊,高潮戏就是李大钊视死如归地走向绞刑架的过程。《中国医生》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故事背景,全景展示了中国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巧妙融入艺术真实,这是电影必要的创作空间和艺术要求。《1921》中毛泽东和李达夫妇一起吃饭的情节,为新公司开业举杯对话的设计,来自于历史的一封信,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给李达写信,“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来参与经营。”这个设计是对历史书信的合理想象。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实际上是为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必然要求,它去除了原本生活中的驳杂与闪光,提纯生活本质,构建理想图景,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的过程波澜壮阔、惊险曲折,这本身给予了创作者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无限不是无端,更不是虚无,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实、史材还要有史德,影片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部电影本着尊重历史的创作态度,遵循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原则,把这段历史完全吃透、消化,再变成生动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
尊重行业规律,
赢得市场认可,引发观众好评
这些作品重视传播效果,自觉地尊重市场规律。首先,以青春化表达找到与历史的对话感,《1921》使用了年轻化的主创和大量的青年演员。其次,在类型化探索上使用情节剧的、伦理剧的、惊险悬疑剧的类型特征,增进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情绪的表达上都采用多种手段,通过自媒体平台不断地传播《国际歌》,其本身所包含的无产阶级革命情绪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最后,大量的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表达是这批作品中几乎共同的特点,残酷的革命现实和理想主义的光辉贯穿始终,对当代青年人是一种意义非凡的教育。
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这些影片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中国医生》票房累计超过12亿,《1921》票房也接近5亿。主旋律影片正在把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和审美启迪创新结合,以优质内容贴近电影市场。从《1921》、《红船》到《革命者》,这些影片不仅是反映历史、更多的是观照现实,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都让这些影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电影内在的艺术规律出发,在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发展中探索新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这说明了国产电影作品的向好趋势,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为国产电影买单,这背后是新时代强起来的中国观众爱国情怀的体现。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供需两旺、良性循环的基础坚实有力,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保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还有待继续努力。用出色表达成为观众爱国热情的代言,用优秀作品成为大众文艺的旗舰,让国人的文化自信底蕴更为深厚,让主旋律电影真正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重磅载体。相信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献礼片也会自觉寻找到社会责任、文化使命与市场反馈的完美结合点,完善电影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类型的供给,成为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市场主力,电影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也将为包括献礼片在内的国产影片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研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