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近年香港电影的一个关键词,继《龙虎武师》和《好好拍电影》分别回顾了香港武行的发展和导演许鞍华的创作历程后,电影《梅艳芳》也在11月12日与观众见了面。影片引起观众对一代巨星的追忆,创作成败得失也有不少争议。而在笔者看来,这是创作者对梅艳芳的一次温暖的回忆。
《梅艳芳》的拍摄本身便是一种温暖的情谊。影片出品人是香港安乐电影公司总裁江志强。作为《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捉妖记》等华语大片的出品及发行人,他曾一手缔造了华语电影的大片时代。2003年,他与梅艳芳本人约定:为她拍一部传世的电影。他为此特地在《十面埋伏》为她量身订造了一个侠女的角色,却不料影片尚未完成,梅艳芳已经逝世。此次拍摄,他正是为了完成与梅艳芳的约定——恰如海报上的那句“忘不了,终相见”。
作为还愿之作,影片拍得格外用心,从2015年筹拍到上映,足足用了六年的时间。其中,仅剧本创作阶段对梅艳芳生前友人的采访就耗时两年半,海选和培训演员的时间超过一年。最终,扮演梅艳芳的青年演员王丹妮不仅做到了与梅艳芳外形、动作相像,表情、气质也十分接近,成功在银幕上再现了梅艳芳的形象。
梅艳芳走红的年代正是香港经济繁荣和娱乐业兴盛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的一生短暂辉煌也不无争议、波折与遗憾,而她从底层出发,一路顽强拼搏、努力向上、永不妥协的精神正应和了香港城市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港人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了当代香港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她也成为人们心中“香港的女儿”,备受喜爱与怀念。要拍摄梅艳芳,就不能不展现她顽强拼搏、独立自主的精神,也不能不展现她百变多样的形象。而要兼顾这些,选取一个能了解她台前幕后生活与经历的合适的叙述人就至关重要。
影片选取了一个温暖的叙述人:服装设计师刘培基(古天乐饰)。他从梅艳芳进入华星早期便开始为她设计服装,20年间为她打造了风格多变的舞台形象。他对梅艳芳亦师亦友,既擅长发挥她的个性,用百变多样的造型塑造她叛逆、独立、大胆的形象,又能看到她舞台下的艰辛,在她孤独落寂的时候用服装来守护和支持她。他的设计得到了梅艳芳的认可,在临近生命尽头之时,梅艳芳请他为自己设计了那一袭惊艳世人的婚纱,将自己嫁给了舞台。
以婚纱为代表,舞台与服装是贯穿影片的温暖线索,也是梅艳芳人生闪亮的中心。从片首刘培基在后台为梅艳芳穿上婚纱、送她上舞台到片尾梅艳芳穿着婚纱的那场告别演出,影片在短短两小时里展现了梅艳芳的人生经历。从4岁开始跟姐姐一起上台唱歌、19岁比赛夺冠、签约华星、首次录音、日渐走红、经历感情挫折、与张国荣合作拍片、掌掴风波、避走泰国、1:99抗非典演唱会、最后的演唱会等,梅艳芳一生中的许多重要事件被一一展示,让观众在银幕上回顾了她的一生。
影片对梅艳芳一生经历的展现方式也是温暖的,除了复现她各个时期的经典造型,穿插她的真实演出影像,片中还唱响了梅艳芳的诸多名曲。如年少时与姐姐一起登台演唱的《相思河畔》,比赛夺冠时演唱的《风的季节》,首张专辑的主打歌《心债》,个性十足的《坏女孩》、《烈焰红唇》,还有满怀唏嘘的《胭脂扣》、《女人花》和《夕阳之歌》。熟悉的旋律演绎出梅艳芳各个时期不同侧面的个性与心境,更引起观众满满的怀念感动与唏嘘。
浓浓的怀念之中,影片塑造了梅艳芳勇于拼搏、坚定顽强、有情有义、急公好义的温暖形象。她在嗓子受损后坚持不放弃唱歌,以独特的嗓音唱出自己的天地;她坚持演唱自己的歌,因为“对人要有情义,对歌也是”。她挺身而出组织1:99抗非典演唱会,鼓励疫情威胁下的香港人,因为“左手得到的,右手要拿出去”。她的一生充满了爱意:爱唱歌、爱舞台、爱电影、爱观众、爱朋友、爱亲人、爱社会……
创作者同样对梅艳芳满怀温暖爱意。出于爱意,影片有意无意间淡化了她经历的挫折与艰辛,如因童年登台唱歌而在学校被孤立,过早频繁使用嗓子而导致嗓音沙哑,感情上的种种波折,乃至看似冲突激烈的掌掴事件,片中虽都有所展现,但大都轻轻带过,或轻松解决,并未触及背后的众多纠葛和人物的心里的深层矛盾。这当中或许有诸多不得已的顾忌,但也不能不成为影片的遗憾。
同样令人遗憾的,还有影片对梅艳芳身边一些人物的美化和回避。最突出的是她的日本恋人,片子将其描绘为一个情义深重的明星,在公司压力下勇敢保护梅艳芳,最后迫于无奈才与她分手。而事实上此人不仅在认识梅艳芳之前就已有日本的明星女友,更在两人相恋期间与他人交往。将这样一个人物描绘得如此正面,观众实在难以认同。亲情在片中也被美化了。梅艳芳的家庭有母亲、哥哥与姐姐,全片着力表现的只有姐姐。随着对这些人物的回避,影片也回避了他们给梅艳芳带来的种种烦恼与恩怨。
这或许便是此种温暖的回忆性传记片所具有的长处与短处。长处是它有足够的爱意与善意去展现人物所有的美好,短处是它舍不得(或不忍心或因其他原因)展现那些不美好。
再美好的人生终究会有遗憾,纵然影片不愿提,也不能不在后半段面对梅艳芳的丧姐之悲、失友(张国荣)之痛、患病之伤,与难寻所爱的遗憾。影片只能将这一切表现得尽可能的美好,用美好的情感来化解人生的伤悲。即如结尾处梅艳芳在舞台尽头穿着婚纱的长长回眸,是以美丽抵挡着内心深处的悲凉。
“快歌要唱叛逆,慢歌要唱唏嘘。”影片《梅艳芳》所唱的这一首歌,温暖美好,又充满唏嘘。
(作者为广州大学副教授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