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文化强国、电影强国的新图景。国家电影局不久前也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电影战线来讲无疑是场“及时雨”。因为在疫情的影响下,有人确实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也产生了一些不那么乐观的情绪。《“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锚定文化强国目标、聚焦电影强国建设,对未来中国电影发展进行了精心谋划布局,汇聚了各方力量、凝聚了广泛共识,是“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的施工图和责任书。
《规划》的发布及其未来的精心实施,重整、重塑了全体电影人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信心。无论怎样,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一言以蔽之,规划发布的重大意义就是让所有电影人对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充满坚定信心,并且以奋斗的姿态实现“电影强国有我”。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电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也为文化强国建设、电影强国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
电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唯一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电影强国建设必须以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作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根本目标。也就是要努力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情况,解决中国电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更多的电影精品来满足广大观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需求。
《规划》系统地阐明了“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非常完整和全面。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规划》从繁荣电影创作生产、建设高水平电影市场体系、发展壮大市场主体、人才保障、科技助强、国际传播等方面阐述了“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格局、新理念和新举措。
聚焦重点任务,设计项目抓手,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一共设置7个专栏25个工程项目,涵盖了电影创作、生产、宣传、营销、电影后产品、国际传播等方方面面,一个也不能少,也不能出现任何的短板,因为任何一个短板的出现都会直接影响电影高质量发展。包括还提出了一个量化的指标,比如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到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等。
这些量化指标的提出与公布,自然要受到时间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这也从一个侧面也显示出了电影管理层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信心。特别是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如何扩大中国电影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方面出台了一些新的举措,如继续办好上海、北京、丝绸之路、海南岛等国际电影节展,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与国际知名度;在戛纳、威尼斯、香港等主要境外电影节、电影市场上设立“中国联合展台”,根据不同国际电影节展定位组织优秀国产电影出品方和相关电影机构参加,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交流活动,集中展示中国电影最新创作成就和发展成果,积极推进电影对外贸易等,也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路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在电影人才培养工程方面,《规划》提出充分发挥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电影类)等评选工作的重要作用,选拔培育一批德艺双馨、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名制片人、名专家,特别强调要发掘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等,中国电影的新力量不仅仅是电影创作,还应该包括电影理论批评,还应该包括电影观众。我们必须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培育培养新的观众群体,通过新的观众群体的不断扩大,不断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从市场层面来保障高质量的作品能够得到高质量的观众的认可和追捧,或者说从市场层面、观众层面倒逼我们的电影创作有更多的好作品、高质量的作品、头部电影作品。
《规划》专门提出要支持电影智库建设,为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舞台。在中国电影强国建设中,中国电影电影理论批评应该发挥电影智库的作用,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繁荣发展注入更多的理论批评智慧,理论批评能量。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首先是要在理论层面努力建构科学、完整、系统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电影理论阐释中国电影实践,用中国电影实践升华中国电影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电影理论批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电影要致力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多的文化源动力。
在操作层面,要坚持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和市场认可相统一,建立起有效的电影评估机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将会与相关机构、平台合作,进一步改进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推动建立客观公正权威、覆盖电影创作全过程的电影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引导力、影响力。同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也将会按照有关方面的要求和布置,努力推动电影理论批评工作前置,贯穿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全过程,为电影可持续繁荣发展、高质量发展发挥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的作用,努力建设一个良好的电影舆论生态、电影批评生态,为电影强国建设保驾护航。同时,也要努力促成中国电影理论批评自身的可持续繁荣发展,创造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的黄金时代。
2035年电影强国的目标已经锁定,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并不多了,因此电影行业方方面面的从业人员都要进一步深入系统学习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着力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电影方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要“有两把刷子”。广大电影工作者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丰富、生动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寻找有社会内涵、人文价值的故事,同时以现代化、创新性的电影语言讲好故事,使之具备现代电影的叙事格局和视听品质,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解决中国电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电影强国建设的中国之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电影强国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先后推出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一批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艺术界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所谓“精品”,一是要有精神高度,二是要有文化内涵,三是要有艺术价值。中国电影人必须不断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艺术能力,提升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水平,创作出更多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峰”作品,为人民奉献更多的电影精品。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会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中国电影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丰富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寻找有社会内涵和人文价值的故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彰显人民至上,努力实现艺术创新,以现代化、创新性的电影语言讲好电影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制作水平,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以更加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