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满堂编剧、毛卫宁执导的电视剧《爱情的边疆》讲述了一段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女大学生文艺秋与苏联战斗英雄播音员维卡因声音定情,在维卡由于特殊历史条件被迫撤回苏联后,又与同学万声、同事宋绍山等人之间发生了坎坷曲折的情感纠葛。《爱情的边疆》以建国后中苏关系的坎坷发展与国内社会建设为基本时代背景,其中的跨国恋情展现出的热恋、离别、相思、等待、重逢等重重磨难既是现实境况的写实反映,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年代里感人至深的浪漫追求。
一、根植于现实与历史的情节构造
《爱情的边疆》的创作缘起于编剧高满堂的一次偶然经历。在接受东北一家电台采访的时候,高满堂在一间阴冷的地下室中偶然看到一个老旧的罐头瓶子,里面还插了一朵枯萎的鲜花。由此,他开启了一段有关历史、时间与爱情的怀想。在接受采访时,高满堂曾表示他在创作剧本前曾多次斟酌是否要写作这一剧本,最终,“想让现在的年轻人相信爱情,让他们懂得爱、珍惜爱”的愿望使他下定决心,决定在擅长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中,以一段跨越半世纪之久的爱情展现出充满“守望、期待与磨难”的生活本身。基于这样的创作起点,《爱情的边疆》的情节构造深刻根植于现实条件与历史背景中。
美丽大方的文艺秋初次与纠葛终生的维卡相遇时,正是中苏关系交好,中国在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国内经济平稳发展,各方面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期。此时,文艺秋是北京广播专科学校中一名青涩的女大学生,她在和平安稳的社会环境下长大,天真无邪,向往英雄;而维卡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还身负苏联卫国战争英雄的光环。在那个中苏友好、崇拜英雄的年代,文艺秋很快对风度翩翩的维卡一见钟情。好景不长,5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分歧,由此严重影响到两国关系,1959年,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同时撤回向中国提供的原子弹样品、技术资料与在华专家,本来正在留学中的维卡也被迫回国。从中苏关系交恶,苏联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开始,中国民众对苏联的情感也逐渐走向负面,这给文艺秋与维卡之间的感情造成了难以消除的隔阂,原本难舍难分的爱侣从此两地分居,也给两人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困难、煎熬与痛苦记忆。在那个政治正确高于一切的年代,由于没有断绝和维卡之间的爱情关系,文艺秋的一举一动都被划入另类,从日常生活到工作、提干都屡遭排挤。文艺秋为了离心爱的恋人近一些,不惜放弃毕业分配到大城市的机会,从首都北京来到了东北边陲小城黑河,一边喂猪一边通过电台与爱人“交流”。后来,难以抑制思念的两人于冒着被判叛国罪的风险几次偷渡见面,享受短暂的欢愉,文艺秋也怀上了维卡的孩子文文。维卡去医院探望妻女后由于非法越境,被苏方警察带走入狱;混血儿文文出生后母女二人都倍受歧视,文文被看不起苏联人的邻居叫作“二毛子”,也上不去户口。在粮食不足、按人口分配口粮的计划经济年代下,文艺秋为了养大女儿不惜违法乱纪去倒买倒卖,为了给女儿上户口天天去派出所长家求情,受尽了委屈。在剧集的结尾,维卡深刻地感慨“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故事里,历史深深地伤害了我们;但是我们也同样伤害了别人”。在那个中俄两国思想普遍保守的年代,与“敌国”人长期遥遥相望、默然坚守绝非易事。《爱情的边疆》中的个人命运、爱情发展随着中俄关系的转变跌宕起伏,文艺秋、维卡与他们的亲人好友都在沉重的历史重压下承受了不可承受之痛。
二、现实主义叙事的浪漫特征
《爱情的边疆》讲述的爱情故事跨越中俄两国、半个世纪,两位主人公在忠贞、守护与失落、陪伴与渴望的感情中伴随时代的波澜起伏,从意气勃发的青年变为垂暮的老者,却始终未曾放弃再次见到对方的希望。这样坚守、执拗与顽强的爱一方面看似十分理想化,另一方面却也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故事基调。在浪漫的爱情故事中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在现实主义叙事中时刻强调爱情的浪漫因素,也是《爱情的边疆》的审美趣味之一。
文艺秋和维卡尽管深爱着对方,但在数十年之久的边疆孤独的漫长岁月里,不得不面对现实,他们都一边坚持着理想,一边不断对现实妥协,在成全对方的同时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维卡和文艺秋各自再婚后依然还有着对对方的怀念。维卡生命中出现过三个女人,在文艺秋之外还有温柔温情的加利娜和年轻漂亮的妻子柳芭。等到她们出现在维卡身边时,维卡已经不是与文艺秋相爱时那个乐观无畏的战斗英雄,也不再英姿勃发、年轻英俊。在面对加利娜的表白,维卡还可以毫不犹豫地以“我结过婚了,我有妻子”拒绝。而在独自面对多年的孤寂生活之后,心底的牵挂和伤疤让维卡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眉头深锁、时常独饮闷酒的老年人,比以前更加需要陪伴和家庭生活。维卡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爱人,而是生活中的伴侣。维卡从未对柳芭谈起过自己在中国有妻女的事情。这也为两人日后的婚姻破裂埋下了隐患,在维卡年迈病重时,柳芭选择抛弃维卡;而文艺秋为了成全维卡和加莉娜,也选择了和挚爱分手。与维卡一样,文艺秋也饱受残酷现实的折磨,被风霜所染。她和万声共事时尚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青春气息,却未向现实妥协。文艺秋对维卡的不舍深情,让万声终于决定知难而退,决定以朋友和同事的身份默默守护她。等到宋绍山出现在文艺秋生命里的时候,她已经没力气坚持内心,她带着中年人的麻木和对现实的无奈与老宋结婚。但在与老宋一起讨论结婚生子的时候,她还在缝补着维卡多年前曾用过的枕头。《爱情的边疆》中的人物处于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向往与传统伦理交困之中,爱而不得,却始终无法放弃的心理终生纠缠影响着两人。他们在新思想与旧伦理斗争中充满矛盾和痛苦,一边无法放弃青春的激情与回忆,一边又尽力坚持着对身边人的责任,在情与理之间纠缠撕扯。维卡入狱后在广播电台销声匿迹,文艺秋把刚出生不久的文文托付给了华敏,差点冒着被边防官兵抓捕的危险独自划着竹排跨过黑龙江去找他;而维卡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独自在冰天雪地的江边喝着闷酒,想念着着对岸的妻女。由此,《爱情的边疆》折射出中国从建设年代到改革时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变化,在现实主义叙事的浪漫中,表达了一种时代忧虑和文化反思的沉重主题。
三、超越个人和时代的爱情主题
被迫分离后的异国夫妻文艺秋与维卡两人从中苏关系破裂开始彼此相望,几十年里都在想尽各种办法团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即使是听到对方发声音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漫长的等待和长久的孤独消磨了他们的青春和激情,但无论经历了怎样的个人精神和肉体煎熬,无论承受了怎样的社会压力与生活磨难,两人都以坚韧的精神承受着肉体无法承受之重,尽管面对现实不断让步,为了爱情都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但却始终没有放弃坚守,从一而终,坚守初心,以一种近乎非理智的态度完成了一曲超越个人与时代的爱情颂歌。维卡曾经对热烈追求他的加利娜说,她(文艺秋)在别人眼里可能不是最好、最美丽的,可在他眼里,文艺秋就是最好最美丽的。曾经文艺秋冒着生命危险抓住了他的假肢,维卡从此下定决心终身与她相伴。他对此唯一的解释只有“她所给予我的温暖,时刻包围着我”。这就是《爱情的边疆》中的爱情,它跨越国家的界限,也超越了时代的种种误解与局限。它看似绵延了半个世纪之久,牵扯到中国的万声、宋绍山、苏联的加莉娜、柳芭,甚至下一代的文文和彼得,营造出一场宏大的生活戏剧,却从来只与相爱的两个人有关。在文艺秋面前,身有残疾的维卡是不被生活所累的超凡人,是获有卫国战争勋章却只属于她一个人的英雄;在维卡面前的文艺秋,也始终如他心动时那般美丽动人、落落大方,尽管容颜逝去风华却从不凋零。许多不喜欢本片的观众在社交网站上留言,表示这样的爱情过于理想化,男女主角对对方的执着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环境中;女主角由于喜欢维卡而轻视身边亲友的行为也疯狂得难以言喻:家住上海的万声为了陪伴文艺秋,自愿陪她从北京来到黑龙江的边境线上,从没干活粗重活却要在这里被赶进猪圈喂猪;老宋与文艺秋结婚却接受她心里还有维卡。临终前和妻子告白时,没有对两人的生活或子女的情况作出交代,而是说起了文艺秋都未曾说出口的维卡,让文艺秋在自己死后去找维卡,让维卡陪着她度过余生。但这就是本片强调的爱情主题:默默付出却不求回报,无论坚守爱情会遇到怎样的生活磨难都绝不愿放弃。文艺秋和维卡对对方如此,万声与老宋对文艺秋也是如此。这份真挚的情感在诸多的不被理解中打破了有形的“边疆”,重新在众人之间划定了一道“爱情的边疆”。
“爱情的边疆”在影片的主题与内容上体现为爱情的叙事主题与诗意的画面空间。文艺秋和维卡所给予对方的温暖一直包围着他们,温柔绅士、深情英俊的维卡让文艺秋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她感受并传递着这份人与人之间的暖意。对于陪伴自己半生的老宋,文艺秋给予了他除爱情之外的一切,在老宋重病后坚持亲历亲为,甚至放弃了与维卡相伴的机会,给老宋养老送终。尽管文艺秋未能对老宋的单恋予以爱情的回报,却在情感与责任的范围内待他为亲人,这也升华了本片的爱情主题,将其处理为一种不夹杂功利的高贵情感。在画面上,中俄交接的黑龙江在导演的画面中展示出了独特的诗情画意。维卡游过边境线时茂密的白桦林、穿过白桦林的阳光、波光粼粼的江水、远处绵延的群山也渲染出“爱情的边疆”的主题。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新文科建设语境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课题编号:HNJG—202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