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长津湖》超越《战狼2》成功“登顶”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榜。《长津湖》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电影为建党百年献上的一份重大贺礼,而且象征了这一年国产电影的整体基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电影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革命者》、《1921》、《我和我的父辈》等一批主旋律电影不仅再度唤醒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电影市场,而且彰显出中国电影人的浪漫与爱国主义情怀。从长远的视角来看,2021年有很多国产影片正在逐渐摆脱西方电影的叙事框架,将镜头聚焦到家庭、社会和时代议题,讲述属于中国观众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
主流大片中历史故事的重写
《革命者》、《1921》作为建党百年的重点献礼片,同时登陆2021暑期档。两部电影虽表现相同的历史题材,却采用了不同的讲述方式。影片《1921》通过对历史群像的刻画,表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革命者》则将叙述视点聚焦到李大钊身上,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饱满。影片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38小时倒计时开始,通过反复的插叙和闪回,凸显出当时混乱割据的中国社会,以及黑暗中燃烧的革命火种。
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辈》延续了之前的两部作品,仍然采用拼盘式的叙事结构,影片这次选取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四个历史坐标,通过发生在小家庭中有关父辈的故事,刻画大时代背景下飞跃巨变的中国,讲述中国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记忆。其中章子怡导演的《诗》以1969年中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为背景,表现在茫茫戈壁中一个普通的航天建设者家庭牺牲与传承的故事,航天人的形象不仅保留在卫星发射成功时的喝彩中,还奔波在面对失败的坚韧、随时牺牲的风险以及失去亲人的隐忍中。《诗》将航天精神的宏大叙事与航天家庭的个体经验交织在一起,在两代航天人的坚守与传承中,老一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励着当下的中国。
《长津湖》影片讲述了1950年朝鲜战争中,中国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在极度严寒条件下与美军殊死拼搏、奋勇抵抗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感人故事。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编剧和导演没有将叙事的重心放在彭德怀、毛岸英等著名的英雄人物身上,而是将目光集中于军营中的普通战士。电影在真实还原历史的前提下,虚构出伍家兄弟、雷公、梅里、余从戎等人物性格鲜明的七连战士,以普通志愿军的视角展开叙事。影片中对兄弟情、战友情的刻画将志愿军形象表现得饱满而立体,在行军途中种种生活细节的表现下,影片中的人物褪去了“战士”的光环,观众看到的不光是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还是感情丰富的愿意舍家为国的“最可爱的人”。这让主旋律影片摆脱了厚重的历史感,赋予了电影更多的艺术和审美特征。
在上世纪五六十代,就涌现一批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比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七八十年代以来,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显著减少,同时其他现当代历史题材的影片也更热衷于表现近代以来中国的受难史,将抗日战争中的屈辱与苦难向人们展示出来,比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1942》等,在这种现代化的启蒙叙述中,中国近代以来是悲情的、遭受创伤的历史。直到近些年,《战狼》系列、《红海行动》、《长津湖》等一系列主流电影开始讲述新的中国故事,呈现新时代中国以自主的形态在国际冲突中成为负责任大国,这是一种强大、自信、人道主义的新国家形象。这一历史叙事观点的转变,既是中国崛起以来文化自信的结果,也是未来应对更为激烈的全球竞争的时代要求。
平民英雄主义的彰显
除了上面几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还有几部电影改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讲述时代背景下不同行业的奋斗故事,这些散落的故事碎片共同拼贴出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图景,不同背景的平民英雄汇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
《中国医生》按照时间的发生顺序全景展示了新冠肺炎疫情从暴发到得到有效控制中真实的武汉。影片通过丰富的细节将观众代入到疫情肆虐下的金银潭医院,影片通过特效镜头等方式对治疗过程进行了细致、科学的呈现,体现出医护人员和电影制作者在疾病面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关怀;同时,防护服和床位供不应求、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面临随时感染的风险,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呈现让大众能够客观地看待医生的工作,从而缓解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然而,在各种现实的压力下,无论是支援武汉的医护工作者还是挺身而出的快递员金师傅,这些平凡的“逆行者”更加彰显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政策制定、物资调度和医疗支援中可以看到疫情危机下国家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最后,随着方舱医院中轻松的歌声响起,武汉这座城市也在中国医生的守护下渐渐苏醒。
《守岛人》根据英模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的真实故事改编。从1986年开始,王继才和王仕花开启了在黄海前哨的开山岛长达32年的守岛生活,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2019年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同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电影借助精心打造的视听空间还原了被台风和暴雨包围的海岛,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海岛艰苦恶劣的环境。该片并没有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神化的英模形象,而是真实地表现了王继才在岛上遭受的困难以及人物内心的摇摆,通过这种平民英雄主义叙事,来讲述新时代的英模人物故事。最终,通过 “守岛就是守国”这一简单的道理凸显出“守岛人”王继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怀。
还有电影《峰爆》和《铁道英雄》两部电影都将叙述视角聚焦到中国“铁道兵”。《铁道英雄》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临城枣庄英勇的“铁道游击队”与敌人斗智斗勇、捍卫家园的故事。《峰爆》则讲了一个面对突发地质灾害,新时代铁路建设者展开生死救援的故事。灾难电影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可以询唤社会认同,塑造捍卫人类家园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借助灾难片既能反思现代社会的诸种危机,又能在人类的自救和他救中呈现人性的伟大,彰显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无论是《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还是《峰爆》、《铁道英雄》,可以看这些带有主流价值观的影片电影不仅越来越具备类型片的特征,希望通过强大的阵容、紧张的节奏、震撼的视听来赢得市场的认可,而且还逐渐跳脱出宏大叙事的框架,选择将镜头对准时代洪流中的芸芸众生,这种更加注重个体经验的叙事转向,体现出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念的流变。通过对个人经验的书写,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于是个人记忆再度与国家叙事交错重叠,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在观众产生的情感认同中其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的功能得以实现。
商业电影讲述中国故事
这一年,商业电影整体上虽表现并不突出但仍有亮点存在。各种题材的类型电影丰富了国产电影市场。《你好,李焕英》、《关于我妈的一切》、《了不起的老爸》等讲述中国式家庭中的亲情故事;《盛夏未来》、《五个扑水的少年》表现青春的迷茫与梦想;同样根据小说改编的奇幻类型电影《刺杀小说家》和《侍神令》在中国风格的特效场景打造上做出了新的尝试;《怒火·重案》作为一部港式警匪动作类型片,格斗场面的精彩呈现让电影票房突破13亿,登上港片票房最高;《唐人街探案3》延续其前两部的IP价值取得高达45.23亿的票房成绩;根据张爱玲成名作改编的作品《第一炉香》上映前便备受关注,不过大胆的改编并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可,尤其是主演的选择,因与原著形象不符成为不断发酵的“吐槽”点。
值得一提的是,贾玲导演的处女作《你好,李焕英》以超过50亿的票房成绩领跑春节档。贾玲用她擅长的喜剧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妈妈的温情故事。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胜利化工厂,这种穿越的叙事打破了原本的时空关系,让传统的母女关系发生了改变。妈妈不再是以前银幕中那个年迈的、唠叨的、操心的传统女性,而变成了青春的、独立的、自由的年轻女性;母亲不再是长辈,而成为“我”身边朋友般的同龄人。这种视角的改变将观众引入关于妈妈的青春叙事中,重新思考妈妈作为个体的存在。最终,在双向奔赴的母女情的渲染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情结尾更加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笑中带泪”成为影片最典型的特征。
相比之下,徐帆主演的《关于我妈的一切》没有突破传统中国式家庭的框架,操心的妈妈和叛逆的女儿构成全片最主要的冲突,在对抗癌症的过程中原本对立的母女关系逐渐走向和解。虽然人物的设定和故事的走向显得有些俗套,但是片中妈妈在与癌症对抗中积极的态度依然打动了不少观众。
而另一部女性创作者主导的电影《我的姐姐》彰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张子枫饰演的女主人公安然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一次意外的车祸造成了父母的缺席,姐姐便“理所应当”地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电影尝试通过安然的处境揭示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不过,虽然安然起初尝试反抗和逃离,但最终还是在自我和家庭中选择了回归后者。
11月份上映的《扬名立万》实现了喜剧片、悬疑片等多种类型的融合,借助“剧本杀”这种当下流行的叙事形式,故事层层展开,这种“剧本杀”结构的特点在于节奏紧凑、高潮迭起,频繁出现的反转突破了观众的预期,再加上演员表演营造出的喜剧效果,满足了娱乐消费需求,也让电影获得了良好的票房和口碑。
今年还有两部纪录片值得关注,分别是贾樟柯导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和徐蓓执导的《九零后》。前者讲述了导演与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代作家的对话,通过跟随作家实地探访,回望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乡村社会的变迁。后者通过杨振宁、许渊冲等16位学者的回忆,再现了西南联大的昔日风华,借助文学家、科学家的人生感悟共同书写百年中国的历史沧桑和多样的文化图景。
2021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中国电影坚持初心不变,创作出一系列兼具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镜头内外是山川巨变的中国社会以及发生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时代故事,彰显了全球文化博弈中愈加坚定的中国精神和中国自信。
(宋宇昊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张慧瑜系北京市文联2021年度签约评论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