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原中央苏区考察调研、缅怀革命先烈,强调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电影作为文化传播最普遍、最便捷的方式之一,近年来涌现了《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诸多“新主流”佳作,在传承红色文化,讴歌革命精神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关于苏区题材电影的创作如《浴血广昌》、《信仰者》、《八子》、《古田军号》、《半条棉被》、《三湾改编》等却“叫好不叫座”,与“十七年”时期以苏区为主题创作的《翠岗红旗》、《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经典作品相比相距甚远。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中国电影如何讲好苏区故事,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紧扣苏区精神
紧扣“苏区精神”是中国电影讲好苏区故事的基础与前提。2011年11月举行的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首次明确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内涵的苏区精神。2021年11月2日,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更是强调了“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许多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都是苏区精神的生动诠释”。要想讲好中央苏区许多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就应该紧紧围绕苏区精神的内涵,从历史与当下两个维度进行开掘。
近年来苏区题材的电影如《古田军号》、《八子》较为集中于围绕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斗争描写,包括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而往往忽视了在苏区建设时期共产党执政时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等更为具体的表现。比如说求真务实方面,毛泽东同志在苏区开展的《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提倡反对本本主义,强调实事求是,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打了坚实的基础。在反贪反腐方面,如苏区严惩第一贪官谢步升的故事,不失为一个很好反映苏区精神中“清正廉洁”的切入口。此外,中国电影苏区故事的表达还可以集中在新时代下苏区(革命老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新面貌,充分展现新时期以来苏区新农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成果,尤其是新时代下那些默默奉献在苏区乡村振兴一线的党员同志们,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战争与政治述说中。
创新叙事角度
紧扣“苏区精神”是讲好苏区故事的基础,创新叙事角度则是关键。苏区题材电影应该跳出战争渲染、直白说教、强硬抒情的窠臼,让电影回归“十七年”电影时期“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寻找新的叙事角度和故事体裁,创作出能打动观众而又情感充沛的电影。例如反映“军民鱼水情”的夜渡于都河的故事就非常感人。红军开始长征时,于都人民每到傍晚时分就自发地将自家的门板、床板乃至棺材板拆下来到于都河搭桥,帮助红军顺利渡河,等天一亮,又将浮桥拆除,将行军脚印抹掉,使其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当时30万于都群众对此守口如瓶,严守这一个“天大的秘密”,保证了红军顺利从八个渡口通宵达旦渡过于都河,安全成功的踏上长征第一步。在这几天,于都的夜晚总是起此彼伏的传来木槌在大石头上捶打稻草的声音,勤劳的苏区人民夜以继日赶制了20多万草鞋送给红军,在红军离别时,本就不富裕的苏区人民拿出自家的红薯、鸡蛋等粮食塞给即将远行的红军战士们,周恩来同志为此发出“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的感慨,这期间很多故事真挚感人,很好反映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此外,从小人物或者从群众的角度来表达人类一般性情感往往更能打动观众。如在得知即将开始长征时,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和长途跋涉带来的不确定性,很多苏区的领导干部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之痛,将自己年幼的子女托放在苏区老乡家就地安置,其中就包括毛泽东、林伯渠、邓子恢、陆定一、邵式平等领导干部。待新中国成立以后,领导干部们纷纷来到中央苏区寻找昔日遗失的孩子,期间有错认、误认乃至牺牲的情况,涌现了很多富有戏剧性而感人的别样寻亲故事,何尝不是一个富有新意的角度。还有关于中央苏区与上海党中央秘密交通线的故事以及苏区妇女解放活动、苏区文化建设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叙事角度。创作者需要向历史、群众、生活要素材,从新的角度去讲述苏区真实的故事。
探索多元类型
讲好苏区故事重点还在于注重多元类型的探索,尝试更多苏区故事表达的类型和方式。关于苏区的历史与故事较大程度上集中在剧情片上,至今未见有一部完整的关于苏区故事的纪录片,也缺乏苏区题材的动画电影,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剧情片上,除常规的战争片、传记片外,还可以尝试谍战片类型。如在第五次反“围剿”之际,中央红军能够及时转移开始长征,得益于第一时间获悉蒋介石150万军队合围中央苏区的“铁桶计划”。而这个情报来自于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和潜藏于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项与年。莫雄是一个国民党进步人士,此前曾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担任江西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和第四区保安司令期间,积极联系中共地下党员传递情报,成为党组织安插在国民党剿共前线的重要人物。在庐山会议中得知“铁桶计划”后,莫雄迅速将消息告诉了身边的中共地下党员项与年、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任机要秘书刘哑佛、卢志英等,随后项与年将情报隐匿于字典中,从南昌跋山涉水前往中央苏区。为掩人耳目顺利过关,项与年不惜砸断自己的牙齿,以乞丐的装扮顺利抵达瑞金,成功将情报传递到了中央苏区,使得中央红军得以顺利长征,免于全军覆没的危险。此外,苏区还涌现了许多感人的爱情故事,如在兴国县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军嫂”的池煜华,为了一句承诺等待红军丈夫70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为苏区题材电影的新类型探索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早期实践的苏区,集中体现着青春、汗水与智慧的闪光,在党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讲好苏区故事,传承苏区精神,中国电影不能因循守旧,应该以苏区精神为基础,创新叙事角度,注重多元类型探索,创作出具有温度的、真实的、情感充沛而又符合当下观众口味的电影作品,如此才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银幕传播党史的好方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