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上映的《误杀》以13.3亿元的高票房成为了年度最大“黑马”,并且在结尾处留下了彩蛋和悬念。因此,包括笔者个人的很多人也都非常期待《误杀2》。之前在采访影片监制陈思诚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暂时搁置了《唐人街探案4》,全力以赴推进《误杀2》的创作。《误杀2》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与前作在剧情上并无关联。影片由肖央、任达华、文咏珊、陈雨锶、宋洋、李治廷主演,讲述了父亲林日朗(肖央 饰)与妻子阿玲(文咏珊 饰)、儿子小虫(王昊泽 饰)一直过着清贫但幸福的生活,直到小虫突发意外急需救治,几经周折,走投无路的林日朗为了救儿子决定放手一搏。他制定了一个惊天计划……必须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劫持医院为儿子抢回被“偷走”的心脏,“限时营救计划”成为了林日朗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必须“为爱再奋不顾身一次”,而且“这一局,必须赢”。影片展现了极端条件下极端个人化的选择,引发对人性及其社会的的深度拷问,“黑暗中才能看到微光”的主旨也与《误杀》一脉相承。
《误杀2》与《误杀1》在主题表达、类型风格,包括主要创作人员都有很好的延续,但从故事上来说是一个全新故事,有很多新的思考和新的表达。虽然是一个“移植”的故事,但是影片在本土化方面作了彻底的改造。影片将悬念、悬疑进行到底,具有强大的叙事悬念和叙事动力,能够有效地带入观众跟着影片尤其是人物的命运走,一步一步走进人物内心深处、情感深处。《误杀2》在强情节、强节奏的推进当中,人物成长、人物性格的弧线非常清晰、富有层次,人物的反转有合理的心理动机,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张力,更有了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多样性。
《误杀2》表现了对普通人尤其是底层人生活命运的关切。影片中,肖央饰演的一位普通父亲,突遭飞来横祸,然后开始寻找真相,因为救子心切开始铤而走险。他能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身换命”,就是拿身体来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这样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常和对社会不公的探讨。最终以主人公的牺牲,换来了所有人的觉醒。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误杀2》比《误杀1》在主题立意上向“善”的方向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误杀1》中,肖央饰演的李维杰为了救自己的女儿,蒙蔽了所有人,虽然他的动机值得谅解。但在《误杀2》中,肖央饰演的林日朗用他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所有人的觉醒。特别是最后的葬礼上,所有的人都因为林日朗受到了感动,让大家都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观众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误杀2》类型外壳包装下,巧妙、智慧地植入了医患、警匪、权力监督情与法、公平与正义等社会议题,并且在最后实现了道德和伦理的缝合,不仅可以有效代入观众,更能让观众产生认同和共情。
《误杀2》是一部诚意之作。前几天,笔者因为和任达华都担任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终审评委,交流很多。任达华说他们当时在拍摄《误杀2》的时候,为了演绎好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他本人每天站在太阳下,把皮肤晒黑,同时身体减重了将近10斤,以符合人物的要求。包括影片的导演、监制和编剧等主创团队,他们不断地推翻、不断地调整,前前后后改了十多稿。可以说,《误杀2》是一部诚意之作,一部用心用情用力之作,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努力追求电影创作和生产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从产业发展的层面,《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误杀2》改编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如果能够通过《误杀2》以及《误杀3》能够成功地与本土电影观众建立起信任关系,那么就有可能拍摄系列电影,在系列电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品牌,就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和价值,意义重大。当前,中国电影太缺少能够类型化的IP。从这个意义上讲,《误杀2》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场,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应该认真研讨分析阐释《误杀2》蕴含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给予前瞻性的观照。
当前,在疫情的重创下,我们的国计民生“稳”字当头。随着移动互联网、流媒体和短视频的盛行,有些“90后”、“95后”和“00后”的年轻人,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动力越来越弱。所以我们需要像《误杀2》这样好看的电影赢得更多观众,尤其是赢得更多的年轻观众,让他们愿意走进影院看电影。
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些人的观念当中,总觉得“好看”不一定是“好电影”,而所谓的“好电影”就是“不好看”。对于电影来说,好看是硬道理。但是,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好看也只不过是观众的电影,而不是作者的电影。在他们的意识、观念深处,所谓好电影不是好看的电影,而是不好看的电影。或者反过来说,好看的电影不是好电影。当然,好看的电影与好电影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但是好看的电影和好电影是可以同步的,比如说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电影好看不是万能的,但是不好看是万万不能的。事实上,我们需要仔细的辨析所谓好电影与好看的电影,进一步讨论和澄清,或者说来修订看似正确,但是实际上不那么正确的电影观念。好看的电影当然侧重于观众层面,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就是要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要与最大层面的观众达成最大限度的共情共鸣共振。即使是作者的个人表达,或者说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电影,也需要尽可能的与影片的目标观众群体达成最大层面的共情共鸣共振。否则,就只能是孤芳自赏、自我封闭,自绝于观众,最终的结果就是直接从片场拉到片库。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个既定的观念里,而是要无缝对接不断变化的电影实践,锚定电影强国建设的目标,立足于满足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精致化的需求,让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都能够得到不断拓展,进而不断提升品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亟需更多好看的电影来带动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激活、点燃市场。中国电影生态更加优化,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繁荣发展,中国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当然需要有精神指标、思想指标、文化指标,但也需要经济指标、市场指标的支撑。失去了后者的基础,前者就很难得到有效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对于包括类型电影的创作、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今年以来,无论是年初的《你好,李焕英》,还是国庆档期的《长津湖》,都是既叫好又叫座的主流商业大片,赢得了数以亿计的观众喜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所有类型的电影创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来实现自身的生态优化、升级换代、高质量发展,切切实实推动电影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展现新气象、铸就新辉煌。
(作者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