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青》的上映引发了许多评论,从作家故事、小说创作、影像叙事、历史背景、市场反响等等多重角度,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显然,影片题材本身的突破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已经为这部影片提供了放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考察的可能。特别是其中柳青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主动放弃领导待遇,积极投入火热生活,与人民同向同行,在时代中观察反思,在困惑中砥砺前行的精神,不但为我们树立了文艺创作的榜样,也为今天我们进行价值选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柳青》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既具有“社会史”价值、又具有“心灵史”意义,在社会反思与主体探索层面均有突破性的重要作品。影片准确地把柳青定位于:一个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积极拥抱生活和时代的艺术家、一个主动承担民族与社会责任的探索者、一个深刻凝视历史与现实困境的思想者形象。历史语境与心灵探索成为这部影片塑造人物的两大脉络,把柳青放在一个大时代的潮流中表现他情感与思想的潮起与波动,表现他在融入人民中对时代的积极应和,他在坚守实事求是中对现实的体察反思。这两大脉络互文相生,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之前的传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以个体的心灵探索和精神反思的方式对历史的“时代病”进行了真切的碰撞,艺术性地厘定与纠偏了历史的某种局限性,将历史重新定位于当代和未来的新价值起点上。尼采曾专门写作了一本小册子《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来阐释自己的历史观,他认为“我们的确需要历史,但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于那些知识花园中的疲乏的闲人”。建构集体身份的认同,进行集体记忆的书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时代某些显著的症结”进行真诚的检视与反思,才能获得超越历史,凝聚社会共识并面向未来的积极力量。这种真诚面对和反思的姿态是抑制历史“幽灵”的重要前提,在今天这样一个急速变革、追求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年代也仍然具有重大意义。以电影艺术的方式讲述柳青的生命故事,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恰当的审美距离与理性的审视姿态,也是对当代艺术视域和自我定位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抛弃了艺术与政治的二元关系,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更广阔而丰富的人类政治和历史纳入到艺术审美的视野之中。从艺术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当代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历史契机和标志性事件。
艺术审美的距离是一种无功利的距离,电影艺术的审美更是大众可共同参与的情感分享和文化生产,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带有意见协商性质的公共性讨论。这个讨论的核心逻辑是超越个体成败与集团利益的人民性价值,其核心的支配逻辑是影片故事的情理逻辑。这个逻辑完全沉淀在影像之流中,需要依靠足够的艺术情境建构、充分的细节累积、自然的人物互动、真切递进的性格塑造等等,才能达成。从这个层面上看,影片对柳青形象的表现和塑造基本是细腻准确的,虽然影片的前一半叙事不足够聚焦,但随着人物命运的变迁,逐渐生发出一种搅动深层情感与灵魂震撼的力量。在观影过程中,一个问题会反复地敲打着我们的内心,柳青是怎样从一个衣装整洁、洋气昂扬的作家和高级干部,转变为一个脑门上印着的深深火罐印迹的原汁原味的乡民?柳青是怎样从一个农民日常生活的外在观察者,变成和他们同吃同住,同甘苦、共命运的战友朋友?柳青是怎样从一个积极投入农村初级合作社会运动的支持者,变成在现实中冷静理性的反思者?他用手欣喜地抚摸过初长成的青葱稻苗,他为百姓的生计想方设法抢救被荒弃的庄稼,他在王家斌的困惑中始终给他正直的力量,他以冷静坚守坚定地反抗历史的激进偏颇……他站在山间欣喜地目视着生活的热土,他矗立于冷雨中痛苦的承受着心灵的拷问,他从来不把个人的挫折委曲放在心上,倍受折磨之后仍然坚信历史探索的意义,追问历史合理的价值方向。他对生活和时代的热情在乡间民意中升腾,他对自我的认识与超越在执着中凸显,他对民族的历史责任在与现实问题的深刻互动中显影。这一切就是影像带来的可以让每一个最普通的人都能够产生深刻共鸣的审美力量,这种力量是影片艺术个性与感染力在沉默积累中的爆发。这部影片的叙事,开始在历史的多元信息中散点铺陈,小心地选择组织,想要兼顾充分的时代内容,但有些困缚在全面的覆盖之中,重点不太突出,也没有形成艺术意图充分的影像链条。但随着柳青这个人物的行动与心灵的带动,叙事逐渐进入了一个自然舒适的轨道,特别是当情感的力量不断蓄积和爆发时,影片的叙事与艺术表达越来越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徐不急的节奏和朴素自然的细节,以自己独具深意的影调构图与环境要素的巧妙穿插等等成熟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柳青对人民与国家的热爱、对自我的批判与超越、对时代的反思与引领这三者浑然一体地整合在一起,最终把他写进了人民的历史,写进了时代的未来,也造就了一部在艺术探索中追求深邃思想的影片。
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影片《柳青》正是一部与人民同向同行,以广阔的时代生活为土壤的“心灵史”,它在具体而生动的时代语境之中生动地定格了柳青的形象,真切呈现了他澎湃的创作激情、真诚的责任意识、深刻的内心痛苦、坚定的价值选择,他激扬的生命理想与内在超越性的精神世界。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正是像柳青一样屹立在历史深处的思想者们,以他们超拔的思想、非凡的勇气与深沉的情感发掘着历史的“可塑力”,以向上向善的光芒照亮着我们,温暖着未来。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