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美育教育引入电影元素的现状分析
1、对电影艺术的思想性关注不够
电影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其作品本身表现出鲜明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但电影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不能简单等同于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很多时候也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表达,这也决定了电影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很难达到平衡统一。有些电影作品在艺术视角下颇具创新精神,却并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有些电影作品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却很难在主流艺术界获得称许。就高校开设的电影类公选课而言,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电影的艺术审美,对电影艺术的思想性关注不够,这就导致有些课程选播的作品内容肤浅、价值失范,易对学生形成误导;有些作品立意不深、主题不明,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背离;有些作品镜头暴力、剧情低俗,不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审美习惯。这种忽略电影艺术思想性的美育教育,看似高度聚焦电影作品的审美表达,实则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追求,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好教育方向,无法真正围绕学生的发展现实和教育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育服务。
2、对学生群体个性化审美的认识不充分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突出、个性化风格明显,反映在审美层面也以“求新”、“求异”为特征,往往将个性化的、符合自身风格的对象定义为美,而对传统的、具有社会普遍性的审美观认同较低。这种基于自我感知的个性化审美观,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下,极易陷入病态与误区。
整体来看,高校及教师对学生群体个性化审美的认识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将学生群体个性化审美视作学生自我意识的外在表达,认为学生审美所表达出的个性化、独特化,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环境、成长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将师生间的审美冲突简单归结为代沟。基于此,教师对学生群体个性化审美的表现、成因以及影射的教育问题缺乏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群体中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不健康审美观,奉行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审美异化,狂热追星、摒弃理性的肤浅审美,得不到高校与教师的足够重视,自然很难从审美教育、思政教育的协同角度给予学生充分引导。
3、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深入
电影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电影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进而帮助学生实现从电影娱乐性到艺术性、思想性的认知深化。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开设电影艺术相关课程,仅能实现较浅层次的课程目标,尤其在课时较少、学分较低的公选课程中,电影艺术被局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工具,教学过程以观赏影片为主,教师很少对影片展开细致描述,基于电影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更为少见。电影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不是简单的新增几门课程,更不是单纯地在课堂集中播放影片,而是立足学生美育现实和教育需求,真正为学生提供有思想、有深度的教育服务。
二、电影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路径
1、要强化课程的意识形态安全
电影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是高校美育创新问题,也是思想政治问题,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教育前进方向,将意识形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具体教育实践中,高校与教师必须严把影片筛选关。一方面要坚守影片筛选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所选影片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必须契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必须与我国审美习惯、社会文化相一致。另一方面要注意平衡影片类型,教师出于审美艺术需求可适当选择国外优秀影片,但更要在挖掘本土审美要素视角下提高国产影片比例。尤其在大思政理念下,教师要进一步推动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彼此促进,将艺术类电影、主旋律电影同时纳入教学影片选择范畴,从而使学生在立足国情现实、着眼人类文化的基础上,既能充分尊重电影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又能养成具有思辨力、判断力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
2、要强化对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塑造
大学生群体审美所表现出的弱化、异化状态,必然影响着电影艺术融入美育教育的效率与效果,高校及教师应从纠正学生不良审美状态入手,强化对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塑造,这就要求高校及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重剖析影片背后的审美文化与审美价值。如影片《变脸》围绕川剧艺术中的变脸技艺展开,不仅向观众呈现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而且体现了许多传统文化技艺固步自封的传承矛盾,优秀传统文化、技艺需要依靠传承实现精神延续,往往却因自身规则而陷入孤境,最终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传统艺术得以传承。教师利用这类影片开展美育教育,要注重通过影片传承出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对文化存在、文化传承进行深度思考,也要帮助学生学会审视自我存在和精神焦虑。电影《长津湖》、《中国机长》、《战狼2》、《红海行动》等爱国主义题材影片,通过改编真实事为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呈现不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与国家精神。高校教师需要通过有深度的电影,为学生带来足以触及灵魂的审美体验,也需要以正能量影片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审美价值观,从而通过电影艺术实现对学生群体健康审美观的引导与塑造。
3、要充分挖掘电影艺术中的美育价值
面对高校电影艺术课程深度不足、美育教育效果有限的现实问题,任课教师还应从全面育人角度出发,深度挖掘电影艺术中的美育价值。一方面,教师可将影片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具体载体,通过播放合适的电影及其音乐片段,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目标,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影片剧情转移到影片配乐方面,进一步激发学生音乐爱好、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帮助学生从影片制作角度出发,感受音乐独特的塑造力与感染力,电影艺术的美育教育更加丰富多元。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分析讲解凸显影片的细节之美和文化韵味。不同主题、背景下影片的表达风格不一,审美要素和审美内涵也迥然不同,教师理应帮助学生学会从艺术角度、思想角度欣赏影片。以电影色彩为例,无论是场地布景还是人物服装,在电影艺术中都会通过色彩设计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尤其国产电影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色彩运用是影片视觉表达的技巧之一,更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表达影片情感的重要手段,比如国产影片中的红色代表热烈、喜庆、豪放,也意味着乐观与正义;黑色既有刚直、无私、庄严的象征意义,也有冷漠、黑暗、残酷的消极意味。教师利用电影艺术开展美育教育,可以从色彩美学角度引导学生实现视觉审美与情感审美的同步提升。
(作者系营口理工学院基础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营口理工学院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编号RC20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