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烈马,白雪朝霞,他们以青春许国,以生命卫家,用简陋的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这是《人民日报》对《狙击手》的评价。
由张艺谋、张末执导的影片《狙击手》2月1日上映,在春节档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收获了不俗的口碑——目前,影片豆瓣评分 7.7分,淘票票9.3分、猫眼9.5 。
截至2月8日,《狙击手》票房已超3亿。这一数字与档期内同题材影片的票房相去甚远,但,可以看到的是,从大年初二以后,《狙击手》在高口碑的发酵下,排片和票房不断攀升,初二排片率5.8%,票房3114万;初三排片率6.4%,票房3797万;初四7.9%,票房近4000万;初五8.6%,5200万……在春节档8部影片中,该片也从前几天的第六位升至第五位。
在1月21日的《狙击手》首映礼上,张艺谋穿着剧组统一的卫衣,一如既往地戴着棒球帽,也一如既往地身姿笔直。
现在的他,仍然高产,习惯性地同时推进几个项目。筹拍《一秒钟》的时候,他同时在做9个项目,包括电影、舞台表演等。
保持电影生产,仍然是张艺谋的高度自觉所在。《狙击手》就是他在冬奥会开幕式筹备过程中,向组委会“请假两个月”拍出来的。
2021年1月6日,《狙击手》正式开机;
2021年2月26日,影片杀青;
2022年2月1日,《狙击手》全国上映;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
这两个冬天,张艺谋忙于《狙击手》拍摄和冬奥会开闭幕式筹备,他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句“把青春献给祖国”不是随便讲的一句话。几十万人为抗美援朝这场伟大的战争付出了生命,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才有了今年冬奥会在北京的召开。
◎ 上映第三天开始票房逆袭
肩负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这一国之重任,导演张艺谋这个寒冬格外忙碌:“冬奥是国家大事,一秒都不能耽误。对于《狙击手》这部电影,在春节这一竞争激烈的档期,我确实没有更多精力配合更多工作。只希望更多观众有机会走进影院看见《狙击手》,拍一部电影就是期待跟大家一同欣赏。大家被它感动,大家有话要说,我觉得这就是当导演最大的幸福。有中国观众才有中国电影。”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全世界,引发全网点赞刷屏,网友们纷纷感叹“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
冬奥会开幕式结束后,总导演张艺谋接受白岩松采访,谈及新片《狙击手》在春节档遇冷,张艺谋无奈地说,为了冬奥会已经顾不上电影了,“排片比较惨”。值得注意的是,白岩松在采访张艺谋时预言了一句:“也许开幕式结束后,排片就多了”。
2月4日晚,演员于和伟发文称,“唯美浪漫的冬奥开幕式!就冲冬奥这开幕式也要走进影院去支持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微博话题#开幕式后给张艺谋补张电影票#迅速引发关注,截至2月5日,该话题的阅读次数达到4亿,不少网友表示“心疼张emo”,要去电影院支持这位中国电影的“劳模大将”。
于是,在广大网友“帮帮张艺谋”的助力下,《狙击手》的排片和票房开始稳步回升。2月5日,该电影的排片占比回升至8.3%,单日票房升至5203万元,2月6日,票房5370万。数据显示,2月6日,《狙击手》的排片占比上升至9.7%,2月7日进一步上升至10.8%。
◎ “锤炼故事”赢得好口碑
“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看到它最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的精神,把青春献给祖国,以血肉之躯体去战斗,这种精神有它的现实意义。”这是张艺谋对影片精神价值的定义。
在张艺谋看来,拍电影就是拍故事,写人物。“狙击手的故事容易从一个角度进入,就像两个高手决斗,通常会凝聚在一个小团队甚至一个人身上来进行,伟大的战争、宏大的战争是由无数这样的个体组成的,聚焦在战场上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蜕变、个人的成长、个人的经历等方方面面。”抛开大场景、大叙事,将目光聚焦到人,通过战争中的人与人性折射战争,张艺谋找到了避开同质化创作的另一条路。
张艺谋用灰白影像展现了战争的冷峻,用严谨推演再现了战争的残酷,用精致细节注入了情感升华,用细腻表演呈现了感人力量。
与不少专注于呈现宏阔战争场面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不同,《狙击手》“以小见大”,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聚集五班战士在与敌军装备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运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智慧和顽强精神战胜对手的故事。
在《狙击手》的影像叙事中,每一个战士不再是简单的符号,不再是战争巨浪中模糊的“背景板”,而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一条条热血流淌的生命,时刻准备着以青春许国,守护和平年代的阖家团圆。
为了将每一个人物刻画得鲜活,张艺谋认为“塑造人物是创作的根本”,“观众看故事是跟着人物看的,所以我们拍电影、讲故事的时候,要把功夫下在人物身上”。
拍了一辈子电影的张艺谋,现在仍在“锤炼自己讲好人物故事的能力”。他说,“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很多优秀的狙击手,比如张桃芳、邹习祥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英勇传奇的经历,但是我们并不想拍成一个写实的个人传记片,所以综合了狙击手的方方面面来做一个戏剧故事。”
而张艺谋的这份不断探索创新的劲头,也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赞赏:“拍出了中国战争真正的样子,没有主角光环,以一个小故事小人物围绕整部电影体现了志愿军顽强不屈的精神。”“故事干脆利落,镜头非常干净。”……
真实,也是《狙击手》的一大特色。在创作和制作阶段,都要求极高的真实性。“高度写实的美学风格”是导演张艺谋为自己也是为整部影片定下的基础要求,真实的致敬是对最可爱的人最崇高的怀念。为了真实的致敬,张艺谋说“等不到雪就不拍,全部做假雪,还不如不拍”,因此导演组走遍了几十个城市,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实地勘察,最终选定吉林白山作为最终取景地,在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5度东北山坳里,全冰雪实拍真实还原抗美援朝凛冽战场。
◎ 将“柔软”融入“硬核”叙事
《狙击手》是人的故事,鲜明生动的人物离不开演员的努力。张艺谋向来喜欢启用新人演员,这次也不例外,除了张译、章宇外,其余演员全部是新人。电影团队从几千个18到20岁的青年人中选拔出来演员并进行长达半年的培训,“相当长时间的集训、军事训练、教育、参观、学习,跟老兵座谈等等,为中国影视输送了一些新鲜血液。”
以小切口表现战争,要尽可能地做到细致入微。尤其是狙击战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清晰。为此,张艺谋专门邀请多位军事专家担任顾问。慢慢地,张艺谋自己也成了“专家”,他总结出了狙击战“要会藏”的特点,琢磨出了武器装备落后的志愿军战士用勺子来窥探敌方的创意。“狙击手之间是顶尖高手的决斗,取胜很大程度上要靠聪明才智,善于隐藏才能先发制人。至于勺子这个’土法子’,灵感来源于道路拐弯处设立的凸透镜,磨得很光的做饭勺子可以起到凸透镜的功用,帮助狙击手观察对方的火力点。后来,这把勺子不仅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也成为志愿军战士精神传承的象征。类似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都凸显了志愿军战士智慧果敢的一面。”
电影中的“狙击手”也有所不同,张艺谋塑造了一群有智慧又“爱哭”的英雄形象。“狙击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光是斗勇,更是斗智的,怎么能打掉对方,是要靠聪明才智的,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去发展一下,让他们动脑筋。”为了显示狙击手的智慧,张艺谋想出用勺子观察敌人火力点的土办法,经过与军事顾问反复商讨,最终这个“勺子”变成了战士聪明的用法。
影片中,战士们除了发挥聪明才智,有的还几乎从头哭到尾,尤其是陈永胜饰演的战士不仅自己一直哭,还把与其对戏的张译也带哭了,“张译本来不打算哭,后来也是被带哭了。我觉得还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历练作用,去表现一个一个战士的成长。”
谈及这些战士“爱哭”的特征,在张艺谋看来,“流泪的未必不是男儿,我们想给演员一个支点,也能看出来这是一种成长。”
与其他同题材电影全程“硬核”叙事不同,《狙击手》在“硬核”叙事中融入了柔软的情感表达,导演用眼泪当成对每位战士牺牲的情感宣泄口,也给“把青春献给祖国”注入了深厚的情感根基。
◎ 观众的文化自信鼓励创作者讲好中国故事
《狙击手》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是历史也是电影艺术,电影团队在充分尊重历史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细节,用充满戏剧张力的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关于电影中战士着装、披风相对整洁,战争氛围相对松弛的设计,张艺谋说,“这是跟军师专家讨论过的,历史时不能胡来的”,“我们是第五次战役之后,也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展两三年以后的一个阶段,实际上大的战争已经停止了,进入了对峙阶段。双发的阵地犬牙交错,美军的炮火报复很难开展。我们就在驻地,所以不需要把脸抹得那么黑,而且条件已经改变了,后勤各方面的保障都跟上了。”
当下,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受到观众的喜爱。这在张艺谋看来,是因为这类电影反映了、投射出中国人身上浓厚的家国情怀。
“年轻人喜欢看这类电影,这是中国电影市场上发生的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小看市场上的变化,大家都是自发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因此,电影就像一个民意测验。”
票房看起来是一个数字,但数字背后却是人心。张艺谋说,“他们的喜好,你就看电影票房,看那些数字,(就知道)他们喜欢什么。”
在张艺谋看来,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发生是很可喜的,“我们不再像10年、20年前那样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骛、对美国流行文化那么迷恋了,观众的文化自信更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也更强了。这也给创作者很大的鼓励,也鞭策我们要把电影拍好,把中国故事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