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笨小孩》(下称《奇》)是一部标准的剧情类型片,用一个小人物奋斗拼搏、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为观影者带来紧张、快活、感动等多种情感刺激,达到艺术享受的目的。
这个判断看起来只是寻常,但如果我们考虑到“春节档期内电影的主要功能不是艺术的和美学的,而是文化的和仪式的”,那么我们对《奇》在电影艺术方面的用心和努力或许就会生出更多的尊重和敬意。
当笔者使用“标准”一词来表达对《奇》艺术水准和美学趣味的判断时,笔者实际上是想说,这部影片虽然还不能跻身经典或教科书,但已达到了当下许多国产类型片需要认真学习的高度。
对于类型片,笔者使用的标准是最基础的,即:它在视觉听觉元素、情节人物、伦理表达这三个方面,做得如何。
先看视听语言。
首先是光影色彩。
过去夸赞一部影片的画面,经常会说仿佛油画。当下常用的表达是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这背后可能是一种手机摄影及修图软件普及之后的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不可否认,数字摄影、调光调色、放映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观众带来的,是鲜明、更饱和、更可调控的光影和色彩,在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影像的生成更像绘画过程。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以导演为首的主创要如何运用这一切?《奇》把主人公景浩生活于其中的中国新兴一线大城市深圳分作一个又一个的亮区和暗区。
大致来看,亮区包括工厂工地、主人公的住处,在这些地方,即使空间狭窄,光线不足,但主人公的周遭也都相当明亮,象征着他生命中的力量。
最亮也最开阔的一场,是景浩工友的婚礼,那也是他们那伙人人生中长久以来没有出现过的高光时刻。
暗区主要出现在夜晚和风雨造成的自然光影,以及巨大办公楼内部造成的人为光影,显然,这两者也正好象征着景浩面临的困难。
观影时如果能够意识到,光影的变换与剧情、与人物心理之间存在这样的关联,那么就会领会到主创的艺术技巧和用心之处。
景浩在台风肆虐的傍晚冒雨去接小妹妹放学,光影暗沉压抑到极致,但学校门房老大爷小屋里毕竟给这对命途多舛的兄妹留出一处暖光环抱的空间,从而为他们留下了走出绝境的希望。
其次是构图的考究。
不妨从一张主海报来看。景浩和伙伴们的造型,是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终于赢得了生死攸关的成功和胜利,在电梯上,众人忍不住振臂高呼。镜头从顶部拍摄,这是一个现实中不可能真实存在摄影机的角度,同时也是所谓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角度,这个角度往往能最好地传达影片的主题。
请大家注意,众人张开的手臂和脸孔,以景浩为圆心,形成了放射状,静态的站姿,获得了动态、迸发的力量感。
再请大家注意,除景浩之外,每个人的眼睛都是张开的,唯独景浩的眼睛闭着。这个差别,让景浩的中心主人公形象再次得到凸显和强化。同时,也暗示了他一路走来,义无反顾、舍死忘生的决绝姿态。主人公强烈的意志,看似盲目危险,却战胜了一般人的理性计较与精明。
再请大家注意,张开眼睛的众人,他们直视了镜头。对于类型片来说,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但对于电影海报,则是常见的作法。
电影学者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一书中指出,海报的这种设计,无形中对观众构成一种召唤,邀请他们进入影片的世界里去。《奇》的这张海报,由于出现了张开双臂、欢呼等元素,这种热烈邀请的意味就更得到了加强。
见微知著,影片当中精巧的构图也几乎随处可见。
静态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要数由残次品手机堆起的巨大“山体”、以及摩天大楼与主人公身形的几次对比。
动态者,当属主人公在城市里用电动车、用双腿与豪车甚至与高铁赛跑时出现的几次纵深构图。
当然,对于大众来说,航拍造成的无边无际城市地图景观,还有风雨欲来、黑云压城的天际线景观,应该更令人印象深刻。
从情节上,景浩两根手指伤损后的特写,则更重要。有必要点出,那几个特写,来自不同的观察者的主观视角,于是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次发现的惊异和打量的沉重。
上面讲到的这些技巧,在《奇》中还应该多加几分,因为对它们的使用相当克制,没有夸饰张扬。这尤其难得。
现在进入剧情和人物层面。
先重温一条文艺理论的定律:现实主义的叙事,以“转喻”为主、为本质。
当我们说:“景浩在深圳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暴风雨,他独自一人站在绝望和希望之间”,这时我们使用的修辞和思维是“隐喻”,是文学的。
但是,当我们在大银幕上看见——暴雨下泄,一辆车驶入画面,景浩迎头拦住车的去向,那么,我们就看到了整个世界里一个具体的场景,然后通过“这一个”场景,感受到世界的、人类的存在,这种思维就是“转喻”,而且是电影的。
笔者无意说,《奇》是完整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在对具象的把握、以及局部和整体存在关系的理解方面,《奇》做得相当地道。也是从影像转喻的维度来看,理想的电影演员也应该具备一举手抬足即可传神写照的能力,而不是文学化人物小传的图解或戏剧化动作调度的程式。
易烊千玺在《奇》中的表演仍然让人感觉到位、舒适,毫无偶像味。当然尾声部分表演的成功创业人士还差点火候,但那对于年轻演员来说是要打破天花板的工作,现在不用着急。
两位田老师一重一轻,真是加分。田雨扮演的“暖男”大叔,其实人设有些空,但他的整个人状态把这个角色稳住了。田壮壮饰演的小学门房大爷,就几个镜头,却让人对世界对人性生出信心来。这可能和他多年担当电影监制、默默扶植关怀新人有关。
章宇也只有两场戏,第一场用了靴子演,第二场用了人民币演,他的江湖,冷暖兼备。
其他几位配角,从华强北电子世界到华强北网吧“废柴”,把“网红奇葩出奇迹”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影片的幽默感也随之而来。
徐峥在影片里友情出演婚宴厨子,这几年他参与的“几道菜”,品控都好,值得点赞。
总体上,我会愿意把《奇》归为现实主义的作品。
一方面,现实主义一定是对现实有观察、有批评、有关怀的。在《奇》中,社会机构对个体困境帮助的缺位、资本逻辑导致人的异化,都显现着现实主义的态度。
另一方面,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之路确实有自己的味道。这一点笔者从《奇》中再次感受到,但至今没能想得太明白。笔者只是直觉意识到,这其中有中国的伦理表达。
比如,影片会让观众意识到,要尽可能做善事,如果可能,再进一步多付出一些善意;要信任和包容他人,要给每个人一个向上的机会。
再比如,影片的主题之一,不妨表达为“人多力量大”。在景浩陷入绝境的时候,集体的出现解决了最后的困难。这是一个理想的集体,这个集体中如果有一个人不够好,整个事情就完了。我看这部影片时,格外提心吊胆的一个点,反倒在这里。
最后谈下文牧野导演。
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新力量的谱系里,他的现实主义方法令人刮目相看。他也给人以精致、温柔的作者印象,但最应得到重视的,是他有一种专业人士的科学态度。
无论是《我不是药神》,还是《奇迹·笨小孩》,剧情设定问题的解决,最终靠的是唯物主义思维。他的人物往往有一种耐心,耐心地等待社会的科学发展,耐心地学习、获得新的能力、创造新的机制。
把《我不是药神》和《奇迹·笨小孩》这两部恰好都涉及医患题材的影片连在一起,或许会得到一些有趣的联想,个人命运的层面上,确实不可避免会出现“人只有一种病,叫作穷”的困境;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层面上,如何更科学地转型,以从根本上解决个体困境,是又一种困难;最后抵达社会层面,兼顾个体感受与社会进步,才是文明的长久大计。
把一部影片讲得如此微言大义,未免扫兴。但仍然是从现实主义文艺观念来讲,好的镜子永远是我们所需要的。
(作者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