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不朽丰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发起高密度、低强度的“冷枪冷炮运动”,对于加快推动停战协议的签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上甘岭》、《英雄儿女》、《长津湖》等抗美援朝电影不断涌现,但是正面反映“冷枪冷炮运动”的影片屈指可数,由张艺谋、张末执导的影片《狙击手》正是以此为背景,以志愿军队伍中多位狙击手为人物原型,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凭借灵活机动的作战智慧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与美军精英狙击小队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
在观众的印象中,张艺谋似乎长于组织奥运开幕式、“印象系列”等大开大合的团体场面,但是他的电影更注重聚焦小人物,比如《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金陵十三钗》中的歌女、《悬崖之上》中的特工等。此次,《狙击手》更是聚焦于两个战壕之间、七八个人的局部战斗,讲述了一个见历史、见人性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尊重生命和个体价值,每一位战士都是最可爱的人。伟大的战争和历史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的,没有哪个小人物应该被忽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狙击手》中的“五班”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缩影。导演张末认为,每个战士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一段生活,他们不是沙盘棋子、不是物化标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影片前中后设置了三次点名,“米老二”、“高军”、“胖墩”等名字一次次出现,特别是结尾连长的点名,所有战士一起喊“到”,彰显英烈们的革命意志和精神赓续永存。战斗过程中,五班每位战士的牺牲所引发的悲伤情绪虽有表达过度之嫌,但是很明显,张艺谋不想让任何一名战士被忽略,他们的牺牲都有价值、都应该被铭记。相比较而言,张末对美军一方的表达干脆利落,没有太多情感渲染,既能看出年轻导演的创作风格差异,也是出于突出整部电影主题的需求。
个体价值与集体利益相互成全。片中着墨最多的是狙击手大永,他感情丰富、智勇双全,凭借精湛的枪法以弱胜强,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但是整部影片并没有定位于塑造孤胆英雄,而是描摹志愿军战士群像。他们是最普通的士兵,带着对家的牵挂走上战场,时不时担心家里的屋顶是不是漏雨,还要琢磨给即将出生的孩子起个好名字,但是当战争需要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夺取胜利时,他们义无反顾冲出战壕。影片色调肃穆、沉稳、安静,但是静寂中迸发出来的枪声才具有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观众绷紧神经的同时也不禁疑惑:以牺牲七八个战士的生命为代价,换回一个人(甚至是遗体)值得吗?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也有类似情节,那是为了慰藉一位母亲、一个家庭,而《狙击手》则在最后点题:因为侦查员获取的重要情报关乎战争后续的整体部署,只有打赢抗美援朝战争,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才能挺起脊梁。所以究其实,《狙击手》是一部基于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影片,在这里,个体牺牲的目的是为了集体利益,集体的成功又成就了个体。
战火青春成为民族永恒的记忆。以色列学者阿维夏伊·玛格丽特在《记忆的伦理》中提出疑问:对于历史,我们该记忆什么?谁有义务去记忆?同样,当下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也应该反思,对于抗美援朝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什么?我们又记住了什么?抗美援朝被称为“青春的战场”,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们,大多数只有十几二十岁,他们在经历了上甘岭的炮火、长津湖的冰雪、金刚川的轰炸、水门桥的遗憾,每十二个战士就有一个长眠在异国土地上,这些年轻人以青春和热血守护了新中国的盛世安宁。战争片通过影像来完成民族记忆、塑造民族记忆,在万家团圆的日子,《狙击手》选择大年初一上映,带动千万观众走进影院,就是在向那些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光辉典范的志愿军将士们致敬。“冷枪挑苍穹,风雪迎归人”、“青春献给祖国,盛世迎您回家”、“万家灯火,献给最可爱的人”,这些语句既是主创们的心声,也代表了所有观众的心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弥足珍贵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将代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