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是导演张艺谋首次进军春节档的一部电影,更是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们献上的一首绝美赞歌。《狙击手》选择了与宏大叙事截然不同的一条路径,富有洞察地抓住了狙击手这样一群特殊的志愿军战士,紧扣“五班”这一作战团队,将故事和镜头准确地聚焦在他们于前线的一次战役中。而这个任务本身,就显现出祖国和战士的信念——即使一个人,也绝不放弃!通过他们与敌军在装备上被拉开差距,却在谋略和坚韧的品性上更胜一筹的细致描绘,将他们英勇果断、不畏艰险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进而展现出他们在保家卫国时的沉稳、矫健、威武和壮烈。在一小一大、一冷一响、一静一动的对比之间,体现出志愿军战斗精神的顽强。
五班不大,只有十人。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中,观众不仅记住了他们每个人的脸,还因为他们身上承载的家庭和希望而热泪盈眶。胖墩一直为自己孩子的取名犹豫不决,他知道自己没读过太多的书,生怕送给孩子的这第一个礼物就闹了笑话。直到他主动请缨,背着沉重的铁板去救援战友时,他才终于想好了自己孩子的名字——“铁板”。因为这不仅是他负重前行、保卫祖国的目的,也是他传递给自己孩子的民族血脉精神。绿娃子每每想念自己恋人时,就戴上她亲手织起的手套。在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时,他将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里,把手套当作诱饵,成功歼灭了敌人,自己却英勇牺牲。这双手套被志愿军保存下来,更让所有观众将这份纯真的爱情记在心底。大永是班长最骄傲的狙击学生,但他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感情,显得多愁善感。那是因为他的心中流淌着热血,这份力量终将战胜一切的敌人。而这份精神,也如同那副挂在肩上的望远镜,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敌军永远不能真正读懂的,是那篇英文报刊上的唯一中文——“把青春献给祖国”。
《狙击手》的叙事基于一种纯粹的情感——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由无数英勇战士的生命换来的,他们永远不会白白牺牲,每一个战士都值得被铭记。脱离了人海战术的志愿军们,在前线与人数相当、却装备充裕的美军顽强抗衡时,展现出足智多谋与英勇善战。尽管对方只有七个人,但这却是一场精心谋划的圈套,更是利用鲜活生命作诱饵的阴谋。目的就是为了歼灭五班所有战士、俘获班长,以证明自己毫无意义的实力——但是他们不会得逞。影片围绕着这次双方一共不超过二十人的对峙,以多重实力、装备和谋略的对比,展现出坚毅、正义和精神的较量。对方不仅有多副望远镜,还在每把狙击枪上都配有瞄准镜,我方只能在莫辛纳甘步枪上艰难地瞄准。但是我们有“勺勺”、有“铁板”,还有被鲜血染红的糖果。正是在这种对比中,我们明白,永远不能被战胜的,是中华民族坚毅不拔的团结抗争精神。在敌军因节节溃败而产生落荒而逃的想法时,我军只想着如何能够拯救更多战友的生命。当班长张开双手、奔赴使命之时,他的背后定会有同胞与他并肩站起身来。
在这种小大之间展现悬殊较量的同时,也制造出影片贯穿始终的紧张氛围。由于狙击埋伏战的特殊性,如何将这一如同垂钓般安静的战役拍得有趣成为了难题。从一开始,观众就被影片中的信息告知,敌军什么都有,我方却什么也没有。我们无不为志愿军们捏着把汗,只能等待着奇迹的发生。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明白——“谁说我们什么都没有,五班还在!”是啊,随着一个个由五班创造的奇迹出现,我们知道,每一个军人都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决不会输给任何科技和装备。影片通过一小一大、一冷一响、一静一动间的强烈对比,出色地烘托并始终维持着紧张的气氛。狙击枪的瞄准和士兵坚毅的眼神特写,与灼灼烈日和一望无际的皑皑雪景形成巨大反差,强调出五班战士们在前线被埋伏时的孤立无援。躲在掩体后方时的焦灼和等待,与班长坚毅高昂的指挥和双方响彻天地的枪声衔接流畅,体现出五班的默契配合。战士们严阵以待时,我们屏息凝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声响起时,我们潸然泪下。终于,在敌军自认为所向披靡却功能失效的坦克,与我方志愿军迅速敏捷的移动卧伏的种种对比中,展示出这种由精神上的信仰,所产生的鸿大差距。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民族富强、国泰民安的今天,再次将目光注视到朝鲜战争中,那一小小的战役中,是基于什么样的感情和意义呢?或者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祖国又一个春节的欢庆气氛中,阖家欢乐地来到电影院观赏一部关于民族英雄的电影,永远不忘他们为祖国做出的重大贡献,不正是对这些军人们最崇高的敬意吗?我们之所以在观影的过程中坚信志愿军必胜,是因为我们至今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之所以不会惧怕敌人的荷枪实弹,是因为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我们之所以为英勇牺牲的军人们潸然泪下,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份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将世世代代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在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相互对峙的瞄准镜后方,是士兵们深邃的眼神。而电影和银幕则作为媒介,使得我们有机会借着战士们的眼睛,看向瞄准镜的另一边。不论是五班的牺牲,还是无数中华人民在为民族英勇抗争之路上的壮烈牺牲,都无时无刻不提醒我们,祖国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昌盛来之不易,且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