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强国的自信。冬奥赛场内外产生了无数动人的故事,需要电影与体育的结合。”2月25日,以中国首位冬奥金牌获得者杨扬为原型人物创作的电影《我心飞扬》上映,在谈到电影与体育的融合时,导演王放放说。
从参与创作《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执导《许海峰的枪》、《我心飞扬》,王放放完成了“中国奥林匹克三部曲”的创作,“三部曲”分别聚焦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中国冬奥金牌第一人”杨扬。王放放认为,冬奥不是结尾,而是开头,有丰富的素材供电影人挖掘、创作。
“我们和奥运的另一场约会”、“永远我心飞扬、永远热泪盈眶”……《我心飞扬》举办首映式以来,好评不断,与观众实现了共情、共鸣、共振。王放放表示,拍电影不能被资本“绑架”,要坚持“用脚写剧本”,让观众产生共鸣,首先要感动自己。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情实感、有话要说”
《我心飞扬》的灵感源自原型人物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她是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夺金运动员,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以44秒187的成绩一举成为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自1980年首次参加至今,中国运动健儿已在冬奥会上拼搏了40余年,陪伴了几代人成长。《我心飞扬》拍出了荡气回肠的冰雪传奇,带领观众重温那些金灿灿的奖牌背后的感人故事。
一直以来,王放放始终坚持自己写剧本,自己走出去采访,坚持“用脚写剧本”。他表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真情实感、有话要说,如果没有表达欲,或者是为了流量被资本“绑架”,就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与观众实现了共情、共鸣、共振,首先要感动自己,寻找到叙事与商业的平衡点。”
近两年,《攀登者》、《夺冠》、《超越》等体育竞技题材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寻找到商业元素和艺术创作的辩证统一,并传递出伟大的中国精神与强大的中国力量。
《我心飞扬》中,演员孟美岐和夏雨生动地饰演了运动员和教练员,他们既有为国争光实现梦想的渴望,又有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不忘使命;他们面对困境时既有坚强与反抗,又有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极致追求,最终实现一个共同目标,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王放放认为,体育电影是新主流电影的重要分支。以《我心飞扬》为例,所表现的教练与运动员的“师徒关系”,是很东方化的表达,我们希望拍摄的,就是本土化、商业化的新主流体育电影,展示出我国几代体育人的历史使命,以及他们“为国家再拼一次”的坚定信仰。
“孟美岐的房间,贴了一墙杨扬的照片”
《我心飞扬》中,青年演员孟美岐挑起大梁,饰演女一号杨帆。挑选一位在电影领域初出茅庐的新人,王放放的确鼓足了很大的勇气。
为呈现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最佳效果,高强度的训练是演员们的每日片场必修课。王放放直言,《我心飞扬》与《许海峰的枪》有很大不同,射击讲究“静”、没那么燃情,速度滑冰讲究“动”,更加注重力量、技巧、超越、战术……因此,他召集演员提前四五个月进行文戏与滑冰的训练。
王放放透露,最终选定孟美岐,除了年龄、形象的吻合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她年少离家的经历,让她与原型人物产生了心灵互通。“孟美岐对于‘挑战自我’的理解程度比我还深,片中一些台词都是孟美岐根据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写的。”
为了贴近原型,感受奥运冠军带来的力量,孟美岐还在房间贴了整整一墙杨扬的照片,一有休息的时间,就模仿她的动作、学习她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体育电影不喜欢用演员,而是喜欢用运动员”。对于演员的选择,王放放认为,体育电影需要表现力,需要情感代入感。“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除了真实故事的励志与感动外,演员所展示的情感冲击力也至关重要。”
最终,王放放为孟美岐量身打造了一套表演方案,让她以原汁原味的表演,呈现出内心情感强大的表现力。
原型人物杨扬在观影过程中数次流泪,对演员的表演给予充分肯定。她更没有想到,影片能那么真实地还原出当年赛场情景,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运动员。
“讲中国人的故事,呈现中国人的解决方案”
从1932年刘长春首次站上奥运舞台,到1984年许海峰首夺奥运金牌,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圆满落幕,中国用90年的时间,完成了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完美融合。
90年的过程中,无数激情燃动的瞬间,众多拼搏励志的故事,都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心飞扬》中,杨帆所经历的磨砺与突破,是冬奥会赛事直播中无法展现的。而这些持续不断的训练,却是杨扬、王濛、武大靖、任子威这些冠军们最平凡不过的日常。
王放放认为,拍电影,不能因为票房高而忽略了创作的过程;奥运会,不能因为奖牌而忽视了日复一日的拼搏。“我们不应视结果为动力,我采访的所有体育人,都对体育事业有着无限的崇敬之情,也会为了这份事业无限地燃烧自己。”
众所周知,短道速滑起源于加拿大,中国的运动员无法适应西方的训练方法。在创作之初,王放放就希望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呈现一个中国的解决方案,表达一种中国气质。
“这部电影含蓄地表达了中国人面对挑战、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呈现出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质”。王放放说,“在开放思想借鉴西方速滑经验的同时,我们的体育人也在不断摸索适合中国运动员的技术要领,而最终取得成功的支撑力,还是存在于内心的中国精神。”
王放放坦言,能够用三部电影聚焦三个重要的奥运历史节点,很是荣幸。他认为,北京冬奥不是结尾,而是开头。有丰富的素材供电影人挖掘、创作,尤其是一些没有获得金牌的项目,背后的汗水与故事更加震撼人心。
“《我心飞扬》选择在这个时间上映,不是蹭冬奥热度,而是让更多观众了解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关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契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体育题材电影的影响力。”王放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