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版)
于冬也表示,博纳在今年除了已经制作完成的《无名》之外,还有陈国辉导演的《平凡英雄》和尔冬升导演的《海的尽头是草原》两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聚焦现实社会、反映现实题材,通过一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和瞬间,展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守望相助、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面貌。
除了新主流大片,2018年以来中国电影在多样化创作尤其类型片上也有长足进步,“唐人街探案”系列、“误杀”系列、“白蛇”系列、“拆弹专家”系列、“熊出没”系列都在取得良好市场反响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品牌粉丝。
曾茂军是“唐人街探案”系列和“误杀”系列的出品人,在他看来,系列化开发、多类型创作、多元化投资是实现电影创作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效途径。
“目前万达的各种系列还在持续规划中,‘唐人街探案’系列第四部已经在规划,该系列的第二部网剧也正在拍摄制作中;2021年,万达做了改编题材‘误杀’系列的第二部,《误杀2》也是去年贺岁档的冠军影片,目前《误杀3》剧本创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第二稿、第三稿的修订。此外,《寻龙诀2》即将开机,它的姊妹篇《天星术》已经制作接近尾声,暂定今年年内上映,还有很多青春题材正在规划当中。”曾茂军坦言,系列化、品牌化开发才未来可控。
“电影归根结底是创新产业,创新产业观众就容易审美疲劳。”曾茂军另外强调要注重题材的多元化:“我们要不断地创新题材类型,这样才能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比如像今年春节档,就是因为长时间缺乏喜剧影片,所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凭借过硬质量成了‘爆款’,题材的多样化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他认为,中国电影既要有高工业、多后期、大体量的电影,也要有中等体量,能够有较好票房表现的影片,还要有更多适合青年导演来拍摄的低成本电影。虽然疫情之下有些电影上映受到影响,但更多创作者一直在坚持内容创作,“我们现在跟郭帆导演的团队正在合作规划和制作好几部科幻题材影片,《流浪地球2》正在青岛拍摄,前些年万达买的IP《折叠城市》剧本已经开发完成,今年年内就会开始拍摄。在航空航天题材方面,《神舟》系列是和文牧野导演合作,现在剧本初稿已经有了,正处于剧本的再次创作和开发阶段。”
◎ 新技术新业态加快布局 牵头制定国际标准项目
电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2018年以来,中国电影在拍摄、制作、放映等方面的科技发展也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于冬曾感叹,十年前拍大片,都是去国外做后期。“我记得那时候很多大片都以到国外去做后期作为宣传点,《指环王》团队给做的,《哈利·波特》团队给做的,在宣传时都引以为荣。”
但随着国内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相关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拍摄方面的科技力量已经出现了全面进步。“在拍《中国机长》时,我们完全模拟1:1还原做了一架模拟机,在机上拍摄,飞机驾驶舱前舱的位置只能坐三个人,布置了16个镜头,每个演员在各个角度的表演都捕捉到了;在拍《长津湖》时,这么大的制作,没有一个人受伤,现场炸点可以精准控制,眼前1米炸药量是多少,爆破是多大,都经过精密计算;在拍《烈火英雄》时,我们1:1原址搭建大连1号油罐库,大火面前,演员既要完成拍摄,还不能受伤,相关的保护措施和镜头捕捉,完全是全新的形态和标准。”
于冬坦言,近些年中国电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票房成绩,中国电影技术力量已经向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看齐,甚至在很多方面能够超越外国:“我相信中国电影未来能够继续实现全面提升,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产业储备和技术力量支撑。”
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在5G、云计算、数字化等新技术上起点较高。曾茂军表示,目前正在建设造的长春影都就运用到了多项“弯道超车”的新科技。“第一是全面使用5G技术,我们规划了一个5G影视产业园,从内容存储、拍摄制作到后期渲染,全部是可以在远端实现‘云技术’;第二是数字化拍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大家已经可以接受线上会议等各种活动,我们希望随着数字化拍摄的落地,电影拍摄也能够异地实现,不一定要到当地去。”
他认为数字化拍摄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拍摄最大的好处是拍得越多,沉淀下来的数字资产就越多,未来可以再次利用的概率就更高,数字资产沉淀后,可以做很多数字化的二次开发,包括和NFT结合等很多可能性,对电影行业来讲,产业链可以更有效地延展。中国电影特别是内容制作方的收入才不会仅仅来源于电影票房,就也能够减少对电影单一票房的依赖。”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也在关注虚拟拍摄,他重点提及LED技术,“在疫情影响下,外景拍摄遇到了很大困难,LED技术正好能够解决或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问题,所以LED技术在这两年,特别是疫情后,得到了特别快速的发展。”
“比如我们背后有一块LED屏,它可以是全世界你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是长城、南极、珠峰之巅,从摄影机镜头拍出来,就像真实在那个环境里是一样的。”他也表达了对虚拟拍摄技术的信心,“之前有一次论坛上,我说未来十年左右,可能大量摄影棚都会变成虚拟拍摄,但是经过疫情这个催化剂,我觉得可能五年甚至三年时间,虚拟拍摄就会成为影视拍摄的主流。”
马平还表示,中国的LED拍摄技术目前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就集合了很多国内技术、设备、制造商、科研院所的力量,目前中国生产的LED占到全世界的90%以上,这90%里面又有90%是在中国深圳生产的,全世界所有用于虚拟拍摄的屏,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中国,未来我们会继续结合这方面的优势力量进行探索。”
在影院放映技术上,2022年3月15日至3月16日,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组织由来自电影科研所(检测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和中国电影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影技术委员会(ISO/TC36)召开的第26次全会。会上,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项目《数字影院立体放映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进展顺利,已完成编制阶段工作,进入征集各国意见阶段,并预计于2023年正式发布。
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力解放对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十几年前,我们要做一部动画片或者完成一个电影级别的特效镜头,需要大量的资金,几十上百人的专业团队,但是今天以及我们可预见的未来,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小团队就可以达到电影级别的需求。”马平说,“科技可以极大地解放电影创作者们,而科技的发展也一定会成为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的有效支撑。”
◎ 注重影视基地建设 助力中国电影产业提质升级
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影视基地的建设。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21中国影视基地(园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专业化的影视基地有230家,其中大约50家比较活跃;占地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园区约有20家;摄影棚超过10个的影视基地约有10个。
2022年3月1日,国家电影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影视基地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准确界定范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合理规划布局、聚力发展主业、严控房地产开发等方面全方位促进影视基地规范健康发展。
坐落于青岛的东方影都是由万达规划设计,目前万达还在建设长春影都。据曾茂军介绍,长春影都一共有30个摄影棚,主要以三千、五千、八千平方米的大棚为主,是全球影视基地里大棚面积和比例最高的,“现在长春影都正在建设当中,应该今年、明年大部分的影棚都会逐渐开业,现在已经开始协助进行一些电影拍摄工作。”在曾茂军看来,基地是中国电影重工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基地建设,中国电影要想上一个大的台阶就有难度。”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从15年前开始规划,落成时是亚洲规模最大,到今天依然在技术、专业团队上,是亚洲一流的摄影基地。疫情期间,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还进行了升级改造。
马平介绍:“2021年,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组织了国内多家相关企业,一直在联合推进自主的LED虚拟拍摄技术研发和相关工作,同时也借着疫情的修整期,投入巨资把最大的混录棚的声音、环境和设备做了全面更新。并在电影高清格式方面,建设了两个电影高清格式研究室,对现在行业里面存在的高清格式,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包括LED技术、CINITY等前沿技术,做评估、研究,联合行业验证这些高清格式在拍摄中的具体问题。”
“视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完成中国电影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视效行业因为疫情和多媒体冲击等原因,面临着一些困境,我们一直在想如何利用‘国家队’的优势,带领全行业找问题,走出这个困境。”在谈及未来时马平表示,作为“国家队”,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在技术和相关标准的制定上格外关注,“我们正在积极参与包括中国电影数字制作白皮书等相关行业自身的产业标准的编写、制定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