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坂元裕二编剧的《东京爱情故事》燃遍东瀛列岛,造就了“最经典的日剧”,而莉香和完治的爱情故事也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男男女女的心。三十年后,坂元裕二编剧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又为日本影坛带来一波观影热潮,该片曾连续六周蝉联日本观影上座人次冠军,并入选第95届电影旬报奖年度十佳日本电影。同样,该片在中国也再次俘获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心,豆瓣上近半数的观众打出满分好评推荐,获得平均8.7分的高分,在豆瓣2021年度爱情片、年度日本电影榜上,均高居榜首。
影片《花束般的恋爱》以倒叙的手法,在男女主人公各自的交叉回忆中,将两人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同居、分手的点点滴滴,具体而微地挥洒在银幕之上,既彰显了爱情的美好与温馨,更凸显出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与矛盾。2015年,同为21岁的即将大学毕业的山音麦和八谷绢因没有赶上末班车而相遇,两人深夜在咖啡馆聊起文学、电影、音乐,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喜好竟出奇一致,相见恨晚的知音感使二人瞬间坠入爱河。毕业后的他们一边兼职工作,一边开始甜蜜的同居生活,最大的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逼仄,不想改变也得改变。于是,他失约于话剧演出,她独赏黑色幽默;她惊喜于喜爱作家的小说新作,而他买的书却变成了《人生的胜算》……2019年,两人在参加完朋友婚礼后无奈分手。五年时光,花束还未盛放,便已凋谢。
影片通过细节将人物在现实生活流动中情感和精神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都用电影票当书签;穿相同样式和品牌的白球鞋;一样的困惑——石头剪刀布的游戏里,为什么脆弱的布可以战胜坚固的石头呢……在一个个貌似不经意的镜头中,两个兴趣爱好极度相似的青年男女跃然银幕之上。八谷绢第一次到山音麦家,看到山音麦的书架说:“这就是我家书架的翻版啊”;而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交谈,观众知道他们喜欢相同的作家、诗人与音乐家;爱玩相同的游戏;爱看相同的电影……所有这些都在“告诉”观众,他们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也极度一致。这简直就是百分百女孩遇见百分百男孩的天作之合,两人生活在一起既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逻辑,更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于是,两人一起租房、布置“小家”;一起趴在被窝里追剧,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一起读今村夏子的小说《野餐》,感慨竟然有人对这部小说“没有感觉”;一起去附近老夫妇开的面包店买喜欢吃的烤面包,回来的路上相互“喂食”……一组组温馨浪漫的画面刻画出两人甜蜜的生活。然而,人世间毕竟不是一个真空的纯爱花园,在山音麦父亲对山音麦生活费“断供”之后,生活的压力和负担便接踵而来。兴趣没法养活自己,只能去工作,业余时间被公司加班占据……渐渐地,两颗星球的运行轨迹不再一致——八谷绢还是那个理想的文艺青年,小说、游戏、艺术仍是其生活的重要篇章;而山音麦则完全变成了工作的俘虏。影片主人公精神与内心的所有这些变化,依然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山音麦深夜里反复修改着求职表,八谷绢在玩着两人过去常玩的游戏;家门口的两双相同款式的白球鞋,变成了黑色的皮鞋与高跟鞋;架子上的画笔孤零零地放着,再没有拿起过;书店里,八谷绢发现今村夏子的新书兴奋之情无以言表,而不远处的山音麦却捧着《人生的胜算》看得入神;原本约定好了周末一起去看舞台剧,因为要出差,也只能被搁置……两人之间的裂缝与罅隙在一个个极具反差的画面中凸显无遗。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一点点减少,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也变得越来越稀缺,宛如花束的养料和水分一点点蒸发。于是,花瓣开始脱落,叶子也开始渐渐枯萎。山音麦希望能够借助努力工作挣钱,承担人生责任,给八谷绢和家一个“安全稳定”的未来;而八谷绢则希望坚持自己的爱好,不惜为此辞去工作,理想的差异与人生目标的分野,使曾经亲密合拍的恋人渐行渐远。爱也在现实的逼仄下失去了光泽,变得暗淡,如同那句歌词——“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影片表面看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从校园迈向社会,持续了五年的爱情故事,其中更融入了创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对年轻人成长的观照。经历过从学生年代向职场时期转变的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或多或少能从山音麦与八谷绢的经历中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当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强,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与琐碎的生活中维系爱情,怎样在理想与现实的角力中找到平衡,成为了年轻恋人面临的考验。影片中,两人之间的裂痕是从山音麦开始工作,并被驯化成一名标准的上班族开始的。上班后的山音麦常常要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个人的兴趣爱好没有时间打理,渐渐荒废;与八谷绢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更别说陪伴了……更可怕的是,高强度的工作蚕食的不仅是人的时间,还有人的精神世界。让八谷绢难以接受的是,山音麦也变成了那种“看今村夏子的《野餐》却毫无感觉的人”。当属于两个人的时间一点点减少,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变得稀缺,加之人生目标的分野,分手也便成为必然的结局。山音麦与八谷绢的故事并不是特殊的个例,而是极具普遍性。创作者敏锐地抓住了当下青年人步入社会后的矛盾心理与内心挣扎,以一个个细节展现出来,引发观众对自身的审视与思考,产生共情与共鸣。
中国古文论里有“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之说,西方现代文论里也有“作品大于作者”之说。如果就作品“文本”而言,将影片《花束般的恋爱》解读为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问题的艺术表现应该是不为过的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从异化角度探讨人性、人的自由的丧失等问题,对后来的哲学、美学、艺术、文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当然,那又是另一种社会学的阐释了。不过,由此也证明了这是一部具有更宽广、更深邃、更具多义性内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