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正能量的主流电影能不能在市场打响?
当然可以,几十年前已有不少成功先例。
去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映展播的优秀影片,有多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的主流电影,当年上映时票房挺红火,并不需要包场红头文件。
那个年代的群众革命热情高,国产电影未面临进口大片和电视、网络的竞争,这是当时红色经典电影卖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首要因素,因为当时有一些高喊政治口号的影片并不受欢迎,关键还是看作品质量。
十七年时期,观众喜爱的红色经典电影,不仅制作精美,还有一条共性规律:多数不是严肃正剧,大胆借鉴商业类型片的手法,而且是“跨类型”,即是在一部影片中同时让多种类型片的元素杂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于追求“风格统一”,卖点就大大丰富了,一扫单调枯燥之弊。
▶ 温故
1.战争片的多样化
《上甘岭》、《英雄儿女》、《红日》、《董存瑞》都是火爆壮观的战争片,但并非只见战斗场面,表现手法多样化,节奏有张有弛。
如添加一点搞笑的喜剧色彩:民兵董存瑞、战士王成嘻皮赖脸纠缠首长,粗犷的连长张忠发、石东根,打了胜仗就像小孩似的乐不可支,或是喝了庆功酒乘醉意挑着大盖帽策马狂奔,这些描写充满生活乐趣,并不无聊,使英雄显得更真实。《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李向阳、地下党员吴有贵与日寇头目松井的较量,多是“小灵鼠玩老猫”的戏弄式智斗,气得老贼直跳脚;《地雷战》描写日军工兵专家排雷,小孩施巧计让他沾两手臭屎……观众无不开怀大笑。
这些火爆战争片刚柔并济,还有抒情浪漫的歌曲,音乐风格和演唱方式不断出新,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提高了影片的票房号召力。如男女战士深情共唱《我的祖国》,沂蒙少女高歌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铁道游击队》的琵琶吟唱,先是抒情的男声独唱,紧接的合唱不是男女混声大合唱,而是欢乐快速的男声小组唱,电影插曲采用这种男声组合,至今也不多见。《红色娘子军》则有充满柔情的多声部女声小合唱,一群青春女兵轻唱:“野火炊烟椰子香,满天星月照山岗……”,富有优美动听的琼剧和黎族民歌风味,使表现艰苦岁月的电影充满清新的形式美。故事片《英雄儿女》表现部队文工团生活,借此引进舞台艺术片手法,展现大型音诗《英雄赞歌》以及舞蹈、曲艺说唱。
那个年代的军旅电影也有青春片。《柳堡的故事》描写新四军战士李进邂逅水乡姑娘二妹子的纯洁恋情,饱含诗情画意。片头字幕衬底是手绘的恬静田园风景画,一下就凸显了影片的抒情基调。李进作战英勇,但并非五大三粗,而是眉清目秀的帅哥,能写会画,歌喉清亮;二妹子窈窕秀丽,羞涩含情。民歌风格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欢朗优美。这部黑白片的造型设计很讲究,苏北水乡风光拍出水墨国画韵味,就连部队行军也是在一畦畦水田的田埂通过,一行行队列直线的水中倒映,线条光影格外美。
2.惊险片的多样化
十七年时期的优秀惊险片,各有特色:
《智取华山》是“风光惊险片”,借鉴风光片,描写解放军突破西岳华山天险全歼守敌,勇士们既要攀越险峰,又要对敌作战,构成双重悬念。
《铁道游击队》是“动作惊险片”,借鉴武侠片,游击队员要跳上风驰电掣的火车,险象环生,这可是鲜见绝活!
一些惊险片是“情节惊险片”,以曲折的故事吸引人。《渡江侦察记》描写解放军李连长率奇兵潜入布防严密的敌后方智取情报;《英雄虎胆》、《羊城暗哨》描写侦察英雄曾泰、王练冒名顶替闯虎穴与狡猾匪首较量。惊险片《英雄虎胆》也有感情戏:漂亮女特务阿兰小姐居然爱上我军的曾泰!《羊城暗哨》首次在反特片中引进风光片,展现浓郁的南国都市风情。
3.农村片的多样化
云南乡土题材电影《五朵金花》在城市影院的票房也很火爆,是因为该片具有城市观众也感兴趣的许多卖点。该片博采青春片、喜剧片、音乐片、风光片、民俗片之长,描写白族小伙子阿鹏热心助人,并在“三月街”赛马中奋勇夺魁,赢得金花姑娘的芳心。这对俊男美女在蝴蝶泉边对唱,按白族习俗相约一年后再见。金花故意不留姓名,让阿鹏在苍山洱海的茫茫人海中找她,考验男方诚意和能力。阿鹏在寻人过程中,遇到多位也名叫金花,分别从事各种新兴行业的漂亮白族姑娘,引出连串搞笑的误会巧合。以上构思反映现代少数民族的新生活,不会枯燥,观众乐意接受。(下转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