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9版)
4.音乐片的多样化
一些红色经典电影引入歌剧手法,近似音乐片。
描写新疆军民歼灭暗藏匪特的《冰山上的来客》有多首插曲,其中一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唱了三次:第一次在男女主人公小时候离别之时,第二次是杨排长怀疑女特务假冒边防军战士阿米尔失散多年的女朋友,借这首歌试探女特务,第三次是阿米尔和失散多年的古兰丹姆凭歌相认。电影歌曲可推进剧情,就不仅是烘托气氛,已具有剧作意义。
还有更绝的!史诗故事片《怒潮》的时代背景跨越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和秋收起义,很容易拍成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该片构思奇巧,出现一位唱渔鼓小调的老艺人,以他唱的四首充满湖南民歌风味的插曲,衔接几个历史阶段。如:白色恐怖笼罩古城,夜色惨淡,冷清的街道上拖着渔鼓老人边走边唱的长长身影,唱的是寓言故事:老虎向猫学艺,学成之后想把猫吃掉,猫爬到树上叹曰:无义之人不可交。这就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当农民革命军暴动成功时,渔鼓老人唱起欢快的《一支人马强又壮》。起义领导人罗大成被右倾特派员撤职撵走,农友们十里相送,渔鼓老人含泪唱《送别》:“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这位渔鼓老人每逢关键时刻就出场,但没讲一句台词,和剧中人物没有任何交流,像在一旁审视历史的老人,这就产生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新!奇!妙!《送别》成为中国乐坛的经典名歌。
▶ 知新
电影是综合艺术,具备可融汇多种艺术之长的条件。上述的红色经典电影实行开放兼容方针,不论是哪种风格、流派、样式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巧妙嫁接,集诸家精华,收到“1+1>2”之效,这种“跨类型”源于思维科学的“合并思维”,并非量变,而是质变。比如大炮与汽车“合并”成坦克,蘸水笔和墨水“合并”成自来水笔,氧和氢“合并”成水……
今天的一些“主流电影”,创作思路反而相对狭窄,手法单一。
有几部歌颂方志敏烈士的电影,都缺乏感染力,症结在于总体构思无新意,只会平铺直叙。生活中的革命家方志敏也是一位文学家,在狱中写出优美散文《可爱的中国》。一名年轻狱卒被方志敏的境界和才华感化了,设法将他的书稿送到上海。我认为歌颂方志敏的电影可根据以上史实,改用“抒情惊险片”为载体,以一位青年狱卒冒生命危险送书稿的大悬念作为引子和贯串全剧的情节线,通过闪回倒叙他认识和理解方志敏的过程。影片不必全面展览方志敏所有的优秀品质,可用抒情手法重点表现方志敏的理想美和才华美,不要过于写实,要具有散文诗风格的主观色彩,通过方志敏的丰富想象,展现祖国的壮丽河山的和他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拍得浪漫一些,突出方志敏与众不同的“才子型”个性,先烈形象就更新鲜可爱,影片会更好看。
有人会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未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电影人没有票房压力,为什么反而很重视可看性呢?
我认为,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艺术家的出身经历有很大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艺术家(尤其是导演),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部分是1949年之前曾在大城市拍电影的编导、演员,如上述影片的导演沙蒙、汤晓丹、谢晋、王苹、赵明,他们拍进步电影,不可能得到反动政府的资助,须靠自己的实力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好莱坞电影,方能生存,这批老电影人就养成了重视市场的职业习惯。
另一部分原是解放区文工团的编导、演员,如上述影片的导演林杉、武兆堤、郭维、苏里、严寄洲、郝光、王家乙、赵心水、史文帜。他们多年来编演舞台节目,演出时与台下观众直接交流,颇懂剧场效果,养成重视观众心理的职业习惯,为电影(也是剧场艺术)如何吸引观众,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倡导为人民服务,批评个人名利思想。因此多数电影艺术家都以拍出群众喜爱的电影为荣,专为获奖拍片的人极少。
数十年过后,新一代电影人有不少超越老前辈的强项,尤其是精通声画造型艺术。但也有不如老前辈的弱项,尤其是不了解剧场艺术规律和观众心理。
我们不要求新人的价值观念与前人完全一致,也不要求照搬经典电影的表现手法。那么,我们向影坛老前辈学习,学什么?
一是学习老前辈心系大众的精神境界。许多红色经典影片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政治优势,其创作人员并不因此而降低艺术水准,特别令人感佩。
二是学习老前辈善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在市场学、观众学等方面补补课,拓宽视野,多才多艺。
新一代电影人能不能也拍出“跨类型”的新主流电影?当然可以。
歌颂藏汉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红河谷》,博采战争片、青春片、风光片之长,搏杀大场面火爆壮观,藏汉青年的真挚爱情感人至深,雪域高原的壮丽景色令人心醉……
抗战题材电影《厨子·戏子·痞子》描写四名中国大学生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在一家餐馆与日军斗智斗勇,情节和动作是闹剧+黑色幽默,也有惊险色彩,生死与共的同窗情谊又很动人。观众给这个“大拼盘”打了高分——票房2.7亿元。
更大胆的是,《建党伟业》、《1921》、《建军大业》等一批纪实风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也注入多种类型片元素。如借鉴战争大片展现南昌起义部队夺取全城的激烈巷战和在三河坝以寡敌众的大血战;借鉴枪战片表现朱德在护国战争中大显身手弹无虚发;借鉴讽刺喜剧片表现辫帅张勋的复辟闹剧;借鉴惊险片表现民主人士被暗杀,表现党的“一大”代表如何摆脱敌特的搜捕;借鉴青春片表现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粟裕,以及青年毛泽东与少女杨开慧的纯洁爱情,使严肃题材历史片既真实又好看。
事实证明,正能量与多样化并不矛盾,有市场的电影才有真正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