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以来,我国影视剧的发展经历的漫长而跌宕的历程,到1981年,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开播,中国电视剧正是开启了新的篇章。也是从《敌营十八年》开始,红色题材影视剧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影视剧体系中的重要的类型,诞生了不少经典之作。近年来,影视剧的制作工业整体升级,影视剧创作者以更加成熟的技法、突破性的创作思维,开创而来红色影视剧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既能看到《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战长沙》等优秀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也能看到《潜伏》、《红色》、《伪装者》等一批融入谍战元素的红色影视剧;而《恰同学少年》、《觉醒年代》、《功勋》等一批史诗型革命历史剧也独占一席。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是无数革命者在抗争、战斗、博弈、创造中写就的,历史的面貌与人物的形象息息相关,这就使得红色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尤为重要。除了通过故事、环境、行为、台词去塑造人物,人物的妆面、造型也是决定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否鲜明的重要方面。
一、残酷与温柔:打造人物的真实感
对于红色影视剧而言,他们所讲述的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即使具体故事和人物是虚构的,但时代背景却是真实的。在红色影视剧中,要塑造好人物,就要把人物放在故事所处的时代情景中去。这其中,有对典型战斗英雄的塑造,也有对战争人物群像的刻画,随着近几年影视剧创作的逐渐多元,红色影视剧中也不断出现一些特别的人物形象。
以战争题材作品为例——《亮剑》故事中核心人物李云龙,作为八路军独立团的团长,带领独立团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但他却不是传统意义上“高、大、全”的英雄,而是在有勇有谋、有自己的判断和坚守的同时,又粗鲁、朴素、不拘小节、有生活气息,更有“匪气”。我们看到,战场上的李云龙和战士们总是被炮火搞得灰头土脸,甚至辨不清面目,而身上清一色都是皱巴巴的军服,而这正是处于革命战场上的人物最真实的状态;《我的团长我的团》更是将通过人物造型,将残酷的真实刻画到了极致。剧中七零八凑组成的川军团远征缅甸作战,在四面楚歌的溃败边缘艰难作战。为了还原以“川军团”为代表的中国远征军军人们在苦难中斗争的残的酷历史,演员们赤身裸体,往身上撒土,在高温下暴晒,直至土和身上的汗水混合,塑造出一个个在战争中满身泥泞、满身伤痕、也满腹悲歌的战士形象,为了贴合史诗,也为了电视剧的连续性,大多数演员从始至终以穿着一套戏服,即军装,任其变得又脏又臭,又破又烂,在这个长期的历程中,服装与演员合一,形成人物的另一层“皮”。
与《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不同,《红色》塑造的主角徐天,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抗战英雄,而《红色》中打造的人物真实感,也不是基于战火硝烟的真实,而是基于市井日常的真实。剧中,徐天早年留学日本接受过系统的训练,是谍战谋略、语言、甚至武力值上全方位的佼佼者。但他却对复杂危险的时局没有兴趣,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他一袭长衫、面容清瘦又干净,一副弱不禁风又与世无争的样子,穿梭于弄堂之间,只想回家做鱼炒菜,这其实也正是每一个在乱世中生存的普通人最真实的状态。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并不昂扬、积极的人物,当自己以及身边的家人、爱人、朋友被卷进这场革命并有可能受到伤害时,他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其中。此时,他斯文温柔的形象和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内核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物更立体,也更进一步强化了人物的魅力。
二、调整和变化:谱写人物的成长线
为了还原革命时代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艰苦环境,增加人物的辨识度,为某个或某群人物设定贯穿始终的服装、造型,是必要的。而作为历时性的电视剧来说,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历史中全方位的人物,也是必须思考的命题。对于单个人物来说,造型的变化有助于体现人物在历史中的转变和成长性,是必不可少的。
以《战长沙》为例,故事从长沙胡家的小女儿胡湘湘的视角展开。虽然处于战争年代,但在故事的开端,胡湘湘是被家庭保护的很好的天真少女,冲动好强,不谙世事。这个时期的她,发型是充满青春气息的卷发双马尾,还扎着好看的蝴蝶结,服装有时是素净的短衫加上粗布的长裙,是那个时代学生的典型装扮,有时是一身斗篷,领口还点缀着一朵俏丽的小花,还出现了海军领、红黑格子等元素,甚至有一些色彩比较鲜亮的旗袍的出现。服装的多样和精致侧面表现她还算殷实的家庭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养成的一丝骄纵。但在经历了“焦土政策”焚烧长沙,姐夫入狱、上战场,宗祠祭先烈,胡家壮丁赴战场等一系列事件,胡湘湘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战地护士。这一时期的胡湘湘不再是双马尾,二是把头发剪短了一点,扎了一个半马尾在脑后,更利落轻便。而最常出镜的服装便是一席纯白的护士服,当她在战争前线抢救伤员,护士服上血污片片,令人动容。之后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胡家也在战争中彻底颠覆,姐夫、姐姐、父亲、母亲、奶奶和双胞胎弟弟小满的相继离世,一次次重创湘湘,也使她更坚韧,后期的她头发已经是毫无装饰的齐肩卷发,衣服的颜色整体偏深。造型转化也记录和辅助了角色的成长。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讲师)
本文系2021年四川传媒学院校级课题《准确人物形象在红色影视剧中的设计应用》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