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当下,中国正面临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历史机遇。在此历史机遇中,有关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知识建构的议题,无形中被推至电影理论研究前沿。有效厘清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知识构成的内涵和外延,确立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知识构成的成果、形式和学术价值,并在跨文化的视域中,保持与国外电影知识体系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某种意义上而言,构成了当下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知识建构的核心命题。
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举办题为“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的知识建构”的第41期影视大讲堂,本期大讲堂邀请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电影学报》主编吴冠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秦喜清、编审类成云担任主讲嘉宾,从不同的学术视角,针对本期议题展开讨论。在博士对话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学系2020级博士研究生吕伟毅、孟琪,2021级博士研究生赵媛共同参与学术对话,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进行学术总结。大讲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孙承健主持。
吴冠平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历史关头,要在继承中国电影民族性、时代性传统的同时,跟世界电影的艺术发展能有所对话。他表示在内循环和大循环的背景下,影视或视觉艺术的技术进步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催生出了很多新问题、新方式、新作品,这些新的作品既体现了本土的当下性,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世界性的命题。
孙承健则将早期中国电影到当下数字技术时代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的知识体系建构发展路径概括为社会、政治、本体、消费、媒介五个关键词。
在大讲堂上,秦喜清从帝国主义概念传入与中国早期电影反帝国主义话语构成进行发言,围绕相关概念、词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动态变化,以及早期电影中反帝国主义作为社会话语实践展开分享。
类成云梳理和总结了香港电影学者在香港电影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知识建构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内地电影文化传统与香港电影美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题进行讲解,涉及早期与四十年代以上海电影人为代表的中国影人南下,与改革开放后香港电影人北上等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从中国电影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香港电影学者提出的中国电影美学理论以及建构当下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知识的启示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香港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
吕伟毅认为,跨文化与跨学科视域下西方电影的知识体系,为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框架提供了务实的基础,不过电影并非是一个固化不变的研究对象,而是随着社会、文化、媒介、科技的变革,在不断建构之中又被再建构着自身,中国特色的电影知识体系,电影艺术观念也是如此。
孟琪以当下香港地区的电影的批评为角度,围绕香港电影批评的历史与变革进行发言。她认为,以《Hkinema》杂志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学术期刊呈现出娱乐性与学术研究融合的趋势,并延续了之前影迷书写的个人风格,以香港电影为核心,不断拓展其学术视角,虽然不时有外国学者文章的刊登以及对国外电影理论和作品的研讨,但其中心仍旧以中国电影为主,包括香港本土电影的制作、合拍片、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影人和作品,形成了注重时效性、身份意识以及文化研究等特点,为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建构补足了地域视角下的一种香港观察。
赵媛表示,中国思想史和电影史是相互交织的关系,当下将思想史和电影的结合研究更多在挖掘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学,电影发展本身与近代的思潮是同时、同期,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互影响,如果将中国电影纳入到近现代的思想史大背景之下,应该也会有很多有趣、有意义的话题,并将对中国特色电影的艺术观念和知识建构提供历史和方法的支撑。(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