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电影协议》、《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签订以来以来,中美两国在电影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摄制电影片(简称“合拍片”)的数量也在大幅度增长,中美合拍片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中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在中美合拍进程中,中国的主要工作在2000年前为“协拍”,即双方资本人力物资在2001至2010期间进行简单叠加;2011年之后,中美双方从创意与脚本阶段便开始进行合作。2016年由美国传奇影业、环球影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乐视影业共同出资1.5亿美元打造、张艺谋导演的《长城》由于完全达到了好莱坞A等超级大片的制作标准而格外引人关注,也被视为中美深度合作的合拍片进入实质性阶段的里程碑。
一、文化差异带来的主题分裂问题
合作拍摄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电影制作主体与故事内核的多元性,在电影美学层面,成功的合拍片可以利用不同地区文化和自然资源,在文化主体性与间性的结合中创造一种特有的美学效果。根据中方政策要求,中外合拍片中中方出资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且需要在中国取景或以中国风景为制作背景。因此,中美合拍片在题材的选择和类型的确定上一般会选择发生在中国,但具有美国文化特征的故事。以开启深度合拍模式的《长城》为例,影片设置了很多灾难怪兽片中常见的主题,如“信任”、“保家卫国”、“团结”、“牺牲”、“贪婪”,但都是浅尝辄止,既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又没有明确雇佣兵男主角转变动机的充足理由;女主角关于“信任”的说辞明显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两人之间缺少价值观冲突和面临巨大压力时的犹豫和挣扎。影片中大量充斥着精致特效的战斗与冒险桥段在视听上可以为观众带来心理浅层的震撼,但分裂的价值观却不足以支撑“信任”的核心主题……
《长城》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主要人物也以中国人居多,但影片中文化元素的选择、文化形象的呈现、文化话语的构建都明显偏向好莱坞标准;为了弥补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影片中的中国元素缺乏文化深度和现实隐喻,导致电影中的文化景观沦为景片式的视听商品,东西方不同主体间话语权的分配矛盾在合拍片中被空前放大。但从影片最终的表达效果来看,中美两国在文化差异方面的区隔,导致中国方面想通过合拍片进行价值传递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在吸取了《长城》的教训后,《雪人奇缘》、《摇滚藏獒》、《太极侠》等新的合拍片都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在投资、制作、宣传、发行等生产环节,以及作品本身的题材、类型、美学风格及艺术水准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二、共同价值观下的文化融合趋势
在中美合拍片中,故事的文化内核、不同类型与题材元素的融合、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都传达出合拍行为本身携带的文化融合与认同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怎样把握好中美合拍的问题本质、怎样在合拍行为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保障中国电影的核心利益都具有重要启示。在标准的好莱坞故事中强行插入有关中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以中美合拍片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市场,很难同时达到传播中国话语与中国价值的目标。近年来,这种现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把控下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目前,中美合拍片的制作仍然是双方资本演员简单叠加,影片内容以中国元素进行景观塑造,故事核心在中国与西方双重主体下运作,在共同价值中进行叙事的状况已大有改观,一种“美美与共”的文化融合趋势日渐明显。
拍摄真正表现中华民族文化与道德情感,具有中国电影美学的影片的任务,归根结底还要落在在合拍片中对共同价值观的把握上。在东西方观众都喜闻乐见的价值传达中,保护性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全球背景下交流性的新型电影美学,是跨文化传播中的关键一步,也是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转换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的合拍片许多采用“他者”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使故事中的“中国”成为一种作为文化主体的表述。例如在伴随中国主人公的游历视点展开的影片《摇滚藏獒》与《雪人奇缘》,前者讲述了一只来自农村、心怀梦想的藏獒带着吉他想要走上更广大的舞台,后者则讲述中国女孩带着来自雪山的雪人回到故乡。两部影片都在中国场景中更好地讲述了复合全球文化心理的中国故事:两部影片的空间序列前者包括了白雪皑皑的西藏村落和现代化的时尚都市、后者则从现代都市北京出发,历经黄山、乐山大佛、千岛湖等中国名胜景点,最终到达喜马拉雅雪山,这两部动画长片分别以青年和少年对“梦想”与“友情”的追求为故事中心,在主人公了旅途中充满了奇遇、误会等带有明显的“梦工厂”性质的要素。无论是东方观众还是西方观众,都能在主人公的冒险奇遇故事中找到成长历程中克服困难、充满勇气、心怀梦想、帮助他人、勇于担当的“正能量”,渗透了东西方都能理解的情感与反思;两部电影作品都在充满东方韵味的环境中渗透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搭建东西方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这两部作品努力寻找国际视野下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契合点,展现了中国民族话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声的关键方法。在全球化的电影传播与文化表达中,中外共同出资,共同拍摄的跨国影片不仅是国产电影发展交流历程的重要维度,也是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话语表达与传播策略重要路径。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业需要在对民族美学和影视语言的不断探索中吸收好莱坞影片的成功经验,拍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同时符合全球化中的共同价值观的中国故事。
结语
在当今的全球电影市场格局中,中国与美国是各具资源与优势的两个超级大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的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本在好莱坞为主导的跨国影片中很难不被为迎合西方观众展现为一种奇观化的、西方世界制造的东方他者形象。长远看来,中美合拍是全球电影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加块了中美两国的电影合作速度;然而在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中,中美合拍片一些积弊甚深的“内忧”在即将或者说已经到来的“外患”面前,还将被进一步放大。来自政策和市场的多重挑战正在以疾风暴雨的方式迅猛袭来,中美合拍片应当以尊重双方文化差异性为前提,注重在两种文化的间性中形成具有文化与美学张力的差异性特质,讲述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故事,寻找中美合拍片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济宁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助教)
本文系2019年度济宁医学院教师科研扶持基金(项目编号:JYFC2019W008);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科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JKT2019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