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趋于多元化,第三产业与服务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兴起,也令电影中产生了许多相应反映旅游故事的影片。中国旅游类电影的旅途足迹遍布全国乃至世界,途中景色千幻万变,在移步换形间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生态与人文特征。这些影片基于本土文化的视角通过风景呈现导入生态问题,在展现生态之美的同时探讨中国电影的生态意识。我国旅游类电影基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旅游电影中生态命题与经济命题的交叉点,进而展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态发展道路。
一、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将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
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是旅游类电影中最为基本的元素,多种多样的自然风光与由现代工业催生出的理性的城市中心景观形成鲜明对比,而旅游者涉入的正是二者向对方延展出的边缘化地理空间。旅游不仅是文化扩张的路径,不同生存样态之间连接的纽带,也是都市人群想要暂离现实生活的可行去处。电影作为一种高清晰度的媒介,在表现和建构地理空间样式,挖掘生态环境的文化价值,利用生态优势打造特色产业,还原真实的风景与生态空间并将两者联系在价值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风光音乐艺术纪录片《天风海涛鼓浪屿》便在和缓的钢琴弹奏、温柔和煦的阳光与烟雨朦胧的幻景中带领观众进入厦门鼓浪屿的文化与历史世界,这是一部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影片完全以鼓浪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景为主角,观众视角跟随一位穿着民国学生装、拎着提琴盒的少女缓缓穿行在鼓浪屿静谧的历史街区中。她从岛上的欧式建筑里开始,入黄荣远堂、八卦楼,经怡园,过日光岩、鼓浪石,再到黄氏四落。古厝婚礼中的红盖头揭起,画面也一步从民国跨进现代。
风光旅游电影中使用配乐不足为奇,但《天风海涛鼓浪屿》中的音乐就不仅仅是电影的一种构成要素,而是构筑其地理空间必不可少的媒介。岛上新建的公园、学校与音乐厅呼应着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在历史与现代的一体中显现出这座历史文化艺术名岛特有的魅力。影片很好地将鼓浪屿的文化与生态融合一体,厦门市树凤凰木绿叶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以浓绿的特写占据了整个银幕;海风吹开绿叶,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鼓浪屿岛上的“万国建筑博览”、“海上花园”之美,各种风格的洋楼瓦屋鱼贯而来,在历尽沧桑的斑驳墙影间与郁郁葱葱的植物有机融为一体,述说着往昔无尽的风华。
事实上,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鼓浪屿是久负盛名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在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中着力转型升级,从空间布局、产业模式、艺术培养、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协同发力,修复和整治老建筑,维护凭借旅游经济发展振兴的历史街区;聚焦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培育岛上的本土植物花卉,发展海洋经济。目前,鼓浪屿仍在开发多元化生态人文旅游路线,将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着力提升鼓浪屿旅游品质。
二、推动旅游业同生态保护深入协同,引发相关产业链转型升级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原生态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与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脱贫致富攻坚战要与生态保护及治理攻坚战一起打,全面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发展旅游业提升经济产业质量和现代性,以生态旅游业为引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随着现代社会生产以及消费的速度加快,人们逐渐感受到城市生存与精神空间的获窄,到人迹罕至的未开发地区旅游便成为当代人的热门选择。对此,一部分旅游类电影也积极展现了祖国广大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内容。
故事片《转山》讲述了24岁的台湾青年张书豪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 “高原之路”滇藏公路的历程。他在层峦叠嶂、白云流转的风景中独自骑行,感悟人生,磨练自我,在严酷而美丽的生存环境中得到生命的净化。《转山》中的骑行之路不仅是一段惊心动魄却余味悠长的冒险旅程,也是电影媒介对西藏自然生态的极致展示,芒康到左贡路途上澄澈的蓝天与安静流转的白云,拉萨市晚霞中的布达拉宫流光溢彩,米拉山口中赤红的经幡迎风飞舞美不胜收。
《转山》中的经济与生态以旅游者的视角展开,影片中的藏族居民依托青藏高原良好的生态本底资源,在不破坏自然风景的前提下通过旅游业发展了当地特色产业集群,揭示了文化与生态的内在机理和辩证关系,为我们推动文化旅游同生态经济深入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在生态领域推广应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既有文化传播渠道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凭借新一代信息网络与全要素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数字技术在生态保护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数据和知识的溢出效应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技术与生态领域的结合正日益成为引领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重组自然与人文要素资源、重塑自然生态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数字娱乐产品,在建设现代化数字生态经济体系、驱动引领生态文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纪录片《公共王国的旅行》记录了P.K.14乐队一次全国巡演的历程。在摄影机跟随着乐队转辗于火车、汽车、货车、出租车、手推车等交通工具的同时,观众也再次进入镜头下中国的现在,穿过城市和乡村。这次巡演过程是引领观众进入后朋克乐队生活与中国社会的一扇窗口,其中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改变了音乐与文化的传播形态。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产品和生态保障,促进让数字经济在绿色低碳轨道上运行。这支乐队在各种场景中表演他们的音乐,其中也包括了通过网络进行的直播表演;远离城市的村镇中,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讲述中国姑娘开车5个月穿越欧亚大陆的《我走我留》也展现出了数字网络的巨大作用,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信息网络赋予了传统旅游与文化交流以新的应用场景,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播产业、生态文化经济体系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网络与数字技术成为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助力。
结语
中国旅游类电影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视听艺术的手法不断推动新时代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进共赢,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这些影片从不同的角度与地域出发,以电影媒介塑造流动性景观见证了新时代营造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努力,为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成功经验。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